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小心“国补”骗局的坑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03版:财经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季俊磊

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家补贴政策是国家提振消费的有力举措。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想借机浑水摸鱼,将“国补”包装成一张张精心设计的诈骗网,诱使民众在追求实惠的路上,一步步踏入陷阱。

昨天,市公安局金东分局多湖派出所便接到群众小方报警,称自己遭遇骗局。当天,小方午休时突然收到一条来自陌生“同事”的钉钉群聊邀请,群名为“2025财政补贴”,小方心中一喜,随即接受邀请加入该群。入群后,小方看到有人发送领取补贴链接,该“同事”声称:“国家发放专项财政补贴,点击链接填写信息申领。”

出于对“同事”的信任和“财政补贴”福利的吸引力,小方毫无防备地点击了链接,跳转到新的个人信息登记界面。他按照提示如实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和银行卡余额,并输入手机收到的验证码。之后,小方连续收到3笔银行卡扣款信息,他这才惊觉有问题,于是匆匆赶到辖区派出所报警。

办案民警坦言,小方遇到的“国补”诈骗尚属初级,从“代抢国补券”到“内部渠道申领”,从伪造官方文件到冒充政府工作人员,近年来“国补”骗局不断翻新。

“近期,多地接连曝出以‘国补’为名的诈骗案件,其手法之娴熟、伪装之逼真,令人防不胜防。”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国补”诈骗已从个体作案升级为团伙协作,“有人负责发布虚假信息引流,有人负责伪造转账截图制造假象,有人则专门与受害人沟通,以手续费、激活费等名目诱导转账”。

更有甚者,将骗局渗透至企业内部。此前,一名职工在企业OA系统中收到名为《2025劳动津贴国补申领公告》的PDF文件,附带申领链接。文件格式规范、标题权威,极具迷惑性。办案民警表示,此类“精准投递”式诈骗,正是利用了员工对单位内部系统的天然信任,将企业平台变为了诈骗工具。

记者从众多“国补”诈骗案件中发现,诈骗分子常用“国家”“中央”“财政”等关键词制作所谓的红头文件,甚至伪造“国务院办公厅数字经济中央决策部”等根本不存在的机构名称。

为何“国补”诈骗屡屡得逞?“一方面,消费补贴政策本身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一笔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补贴,对普通家庭而言是实打实的减负。”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姜艳艳认为,诈骗分子以“内部渠道”“代操作”“包成功”等话术,迎合了部分人“走捷径”的心理,对政策流程不熟悉的群体更容易成为目标。

信息传播不对称也为诈骗提供了滋生空间。“尽管政府一再强调国补申领仅通过官网、政务App、指定银行等官方渠道,但信息触达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记者采访时咨询多位基层民警,发现中老年人、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对政策细节了解不足,看到“国补”广告时难以辨别真伪,更无法判断所谓“代领服务”是否合法合规。

“要真正遏制‘国补’诈骗,不能仅靠事后打击,更需构建预防—识别—拦截—打击全链条的防诈生态。”姜艳艳说,唯有政府、平台、社会、个人四方合力,才能让惠民政策更好惠及于民,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