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晚上10点孩子还不睡 “十点钟妈妈”如何不崩溃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7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陈缘萍 董易

“晚上10点,孩子仍在床上蹦跳,我连哄带骗想让他赶紧睡,他却不紧不慢地说‘妈妈我不困’,那一瞬间,我的无名怒火‘噌’地一下便冒了出来。”三年级学生家长晓妍的这番话,生动地再现了无数妈妈的育儿场景。她坦言:“有好几次,骂完孩子,孩子哭,我也躲在房间哭上一会儿后才能平复情绪。”

近期,“十点钟妈妈”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词汇。打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相关内容随处可见,满屏都是妈妈们的共鸣之声,“这种感觉,当妈的都懂”。

什么是“十点钟妈妈”?它指的是许多妈妈在晚上10点过后,若孩子仍未入睡,便容易因身心疲惫、内心焦虑,而出现情绪爆发或极度烦躁的状态。为何一到夜里10点,妈妈们就容易“绷不住”?

婺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洪丽芳指出:“许多妈妈的焦虑,本质上源于‘认知资源枯竭’‘期待落空’‘秩序感被破坏’‘自我空间被挤压’‘多重冲突叠加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情绪结果。”

晚上10点是人体进入睡眠的关键时段,此时褪黑素分泌达到高峰,妈妈们自身的生物钟已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若孩子依旧精力旺盛,妈妈们的生理警报便率先拉响,焦虑情绪就陡然上升。这种生理层面的失衡,成为触发妈妈们焦虑情绪的重要导火索。

比生理不适更折磨人的,是心理层面的双重拉扯。妈妈们的焦虑里,一半是对孩子健康的牵挂,“晚睡长不高”“熬夜精神不好”,让她们忍不住为孩子的身体担忧。另一半是孩子入睡后的时光,她们渴望卸下母亲身份,回归自己。“晚上10点”就像一个焦虑临界点,孩子推迟一分钟入睡,妈妈的焦虑值便上升一个等级。

洪丽芳建议,妈妈们不妨先放下对“完美作息”的执着,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实际所需的睡眠时长,结合自家孩子的睡眠习惯灵活调整,接受孩子偶尔晚睡的情况,切莫“刻板”“固化”,适当留白才能减轻心理负担。

其次,妈妈们可以向孩子“打感情牌”。孩子的内心远比成人想象中细腻,妈妈适当示弱,告诉孩子自己很累了,不仅能避免亲子间的对抗,还能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与爱意,让孩子主动配合调整作息。

此外,在这场围绕“哄孩子入睡”的拉锯战中,爸爸的角色至关重要。“孩子的作业辅导、洗漱、哄睡,基本都是孩子妈妈在管。”孩子爸爸张先生坦言,以后会主动多承担些育儿责任,也会跟孩子沟通,让他体谅妈妈的不容易。

事实上,爸爸主动参与育儿,不仅能为妈妈减轻负担,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更丰富多元的关爱。家有五年级学生的郑女士分享经验:“如今我每天会为自己预留一至两个小时的放松时间,并提前与孩子约定好,这段时间不要打扰我。此外,我与孩子爸爸会轮流负责作业辅导,‘督促孩子入睡’的任务也交给他,我的压力减轻不少。”

在育儿这场马拉松中,慢下来,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呼吸的空间,才能让家庭充满爱与温暖。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携手同行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