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志坚 文/摄
充电便宜、饭菜热乎、服务贴心,这个由垃圾房改造而成的工会驿站,日均服务超1100人次,已成为义乌新能源生态创新融合的标志性项目。
清晨的阳光洒在义乌市宾王路299号梅湖体育中心篮球公园旁,近百辆新能源车整齐排列有序充电。滴滴司机王宇熟练地插好充电枪后径直走向一旁的工会驿站。
“环境好,充电、吃饭都方便,我每天都会来这里。”这名来自陕西的90后小伙今年来义乌开网约车,对充电站里的驿站赞不绝口。
充电站里,工作人员忙碌地引导车辆进出;驿站里,不少车主利用充电间隙,喝着热咖啡,吃着早餐,翻阅书架上的书籍。这座目前义乌规模最大的充电站,不仅解决“里程焦虑”,更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暖心港湾。
从垃圾房到暖心驿站: 服务创新的义乌实践
这座充电站于2024年1月建成、2月底投运,可同时为122辆新能源汽车充电,它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规模。
“这里原本是一间垃圾房,后经改造成为易捷便利店。”便利店负责人说。如今,这个120平方米的空间已焕然一新,成为集成多种服务的工会驿站。
冰箱、微波炉、书架、全自动电子血压仪、咖啡机、饮水机、自助售卖机、手机充电器等一应俱全,并配套便利店、休息区与食堂,全面覆盖车主的高频需求。
站长骆洋春表示,站点集成“源网核储”系统,配套光伏发电与储能设备,通过绿色能源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让利车主。同时,以“充电PLUS”为理念,延伸打造工会驿站和司机之家。
这种创新模式使充电站不再是简单的能源补给点,而是升级为休闲、购物、餐饮等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构建起“人·车·生活”智慧生态圈。
实惠与便利:
司机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来自江西的网约车司机潘木鲜在义乌开了10多年车,他掏出手机算了一笔账:“在这里充电每度电比别处便宜1~2角,充一次电能省5元钱。食堂的‘两荤一素’套餐加汤只要15元,卫生又好吃。”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潘木鲜说:“以前充电时只能在车上干等,吃饭就随便买个面包凑合。现在能省则省,吃得也好。”
便利店的定价也普遍低于市面水平,常年推出打折促销与会员专享优惠。入口处还提供免费手机充电、餐食加热、扫码领取热咖啡等服务,受到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欢迎。
“服务多、态度好,非常贴心。”王宇的话道出许多用户的心声。
日均服务超1100人次:
驿站成城市公共服务新标杆
该工会驿站自去年6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服务突破50万人次。数据显示,日均服务超1100人次的用户中,网约车司机占70%,出租车司机占20%,私家车主占6%,快递、外卖等从业人员占4%。
这一数据折射出义乌作为新兴城市的活力与多元就业形态。“今年,义乌市总工会不仅向该站点发放2万元运营补助,还联合相关单位组织开展‘送温暖’‘送清凉’等活动,并特邀法律工作者提供现场咨询服务。”义乌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义乌首个同时配备充电桩与食堂的工会驿站,充电桩数量居全省首位。户外劳动者的广泛好评,印证了这项服务的精准对接需求。该驿站正成为义乌新能源基础设施与服务创新融合的标志性项目,通过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温度,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新能源时代的服务升级:
从充电桩到生态圈
骆洋春表示,传统充电站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元需求。而“充电+就餐”一体化模式打破这一局限,使充电时间转化为有价值的休息时间。
这种模式创新不仅提升单一设施的使用效率,更代表新能源时代公共服务的新思路——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提升用户体验转变,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
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与之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如何从“有”向“好”升级成为新课题。
义乌这一创新实践表明,充电设施的未来发展不仅关乎数量布局,更在于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这种“人·车·生活”生态圈的构建,可能成为行业升级的新方向。
这个由垃圾房改造而成的空间,如今已成为义乌公共服务创新的一个缩影。傍晚时分,充电站又迎来一天中的第二个高峰。车子充好电后,潘木鲜在食堂吃晚饭,随后投入晚高峰的运营中。“有了这个驿站,我们这些在外奔波的人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