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媛媛 徐桢瑾
一别15年,今朝再相见。对于“水月观音”,金华人有着深深的眷恋。
今天,“万相重光——浙江佛教艺术千年大观”在金华市博物馆开展,主角之一就是68年前出土于金华万佛塔地宫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也叫作“水月观音”。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时名噪一时,后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时隔15年后,“水月观音”原件第二次回乡展出。
今年是市博物馆开馆10周年。这次展览除了“水月观音”回乡“省亲”外,还有150余件(套)珍贵文物集体亮相大展。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浙江,经过1800多年的发展演变,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独树一帜、璀璨耀眼的佛教艺术。万相之间,尽显乾坤。
万佛塔出土文物彰显超高水准
“水月观音”的出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也是金华人对“水月观音”津津乐道的一部分。
1956年底,某驻金部队在万佛塔遗址上选址建造部队医院,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塔基下的地宫。塔基呈六角形,中心的方形石板上有一破洞,从中可见内有文物。金华有关部门立即电报通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万佛塔原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毁于抗战时期。原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一排排结跏趺坐的佛像,数以万计。
1957年1月1日下午,万佛塔地宫发掘工作开始,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王士伦(曾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于1998年去世)主持,直至次日凌晨才结束。地宫内共出土了经幢、坐像、立像、千佛、铜龙、铜马、金塔、铜镜、禅砖、铜盒、石刻、石座等35种类别的183件珍贵文物。数量之多、文物之精美,让人啧啧称赞。
由于当时金华还不具备保存文物的条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馆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也就是“水月观音”,作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文物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
万佛塔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是金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王士伦为这批文物专门写了《金华万佛塔出土文物》一书,于1958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他的女儿王牧是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文物价值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来看,这批文物是断代的重要标准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雕塑水平,彰显出高超的铸造技术和成熟的铸造水平。
“没有万佛塔地宫及出土的文物,浙江的佛教历史文化会黯然失色。”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研究馆员黎毓馨对金华万佛塔地宫及出土文物有深入研究,他认为,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众多文物,在中国唐宋之际汉传佛教金铜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次展览,将展出包含“水月观音”在内的部分万佛塔出土文物,它们不仅为研究浙江古代佛教遗存和吴越国时期佛教文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金华的历史文脉注入了鲜活的元素。
全方位欣赏“水月观音”之美
“水月观音”的精美有目共睹,自1959年被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并展出后,还入选了《中国古代最精美文物图集》。201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金铜佛造像》特种邮票,精选我国精美金铜佛造像文物制作,每套6枚,这座“水月观音”排行第一。
为迎接国宝回家,市博物馆专门为其开辟了一个“单间”,打造出一个以“万佛塔地宫”为空间概念意象的独立展示空间,并按照国博标准设置了一个别致的展柜,供观众360度全方位欣赏“水月观音”的美——
高53厘米,整尊观音头戴高冠,冠上饰化佛,身佩璎珞,左臂撑岩,右臂置膝;左腿下垂,右腿上曲足踏岩石;安坐于山岩之上,身旁石上置一净瓶,身后一圆轮状大背光,浑圆精美,边缘装饰火焰纹,仿佛岩前有潺潺流水,观音目观水中月影。整座造像造型优美自然,神态宁静安详,意境超凡脱俗。
王牧评价,这尊“水月观音”坐姿随性,既富佛国世界的庄严,又含人间仕女的情韵,呈现出由唐入宋造像艺术愈发鲜明的写实特征,标志着佛像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生活化。
“这尊‘水月观音’是我每次去国博必看的一件展品。”在黎毓馨看来,这尊“水月观音”是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吴越国时期青铜造像中最精美的,与之相媲美的是雷峰塔出土的鎏金铜龙柱释迦牟尼佛说法像。他称二者为“吴越国双绝”。
从出土到现在,“水月观音”原件2010年10月曾回过一次金华。当时,我市在建成未布展的金华市博物馆举办“金色的回归——万佛塔文物返乡展”,“水月观音”一回家就引起空前轰动,仅5天时间,参观人次达1.3万。
2017年3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金华市博物馆复制了唯一一件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水月观音”复制品永久居留金华。如今,原件回乡展出一个月,再次满足金华人对“水月观音”的思念之情。
国宝级文物看点颇多
此次展览共汇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33家文博机构的珍贵文物150余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7件(套)、二级文物25件(套)、三级文物47件(套)。可谓千年佛艺,一堂尽览。
其中,从山西博物院远道而来的《开宝大藏经》尤为值得一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官刻本汉文大藏经,也是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它的诞生是汉传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汉文大藏经从手抄进入雕版印刷时代,推动了印刷业发展。因为开雕于北宋开宝四年(971),简称《开宝藏》。
《开宝藏》历时13年雕刻完成,它的版式为卷轴式装帧,共计5048卷,体量庞大。全本后来在战火中遗失,目前全世界只有8家博物馆藏有12幅木刻版大藏经的残卷。这是山西博物院第一次向外出借该展品,也是大藏经文物首次在金华展出。
《开宝藏》与金华有着深厚渊源。据《大藏经纲目指要录》记载:“惟白于崇宁三年甲申(1104)……得上旨游天台。中秋后,至婺州金华山智者禅寺阅大藏。仲冬一日丁丑,授笔据其要义。次年甲申仲春三月丁未毕之,计二十余万字。”
在《开宝藏》问世的100多年后,北宋高僧释惟白在金华智者寺阅读大藏经,由此可见智者寺曾藏有《开宝藏》或其覆刻本。他还在智者寺撰写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本经书解题著作《大藏经纲目指要录》,该书提炼《开宝藏》精华,相当于《开宝藏》的导读手册。这次《开宝藏》来到金华展出,何尝不是一种“故地重游”?
此外,“吴越国双绝”中的另一件文物,出土于雷峰塔地宫的鎏金铜龙柱释迦牟尼佛说法像也来到金华展出。
这座造像通高68厘米,由须弥座、龙柱、莲花座和主尊组成。此像形体高大,造型别致,在继承唐代造像技艺和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典型的吴越国艺术风格。静谧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背光组合造就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是吴越铜鎏金造像的典范之作。
两浙佛教文化缩影看金华
本次展览以浙江佛教历史脉络为主线,系统梳理自东汉末年佛教初传浙江以来,跨越三国、两晋、隋唐、吴越、宋元直至明清的佛教艺术发展历程,全面展示浙江作为“东南佛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成就。
那么,这场佛教艺术展缘何放在金华举办?
“金华佛教历史文化悠久,金华万佛塔是两浙佛教文化的缩影。”黎毓馨表示,万佛塔地宫出土的佛教造像,数量多、铸造精,时代跨越南朝、隋、唐、五代、北宋五个历史时期。
他说,尽管五代十国恰逢乱世,但在钱氏政权统治下,吴越国环境相对安定,佛教文化兴盛,造像风气盛行,该时期出土的佛教文物集中表现了吴越国的发明创造和高度发达的工艺,堪称五代十国乱世岁月中的惊鸿一瞥。
万佛塔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不仅代表了吴越国佛教艺术成就,也填补了唐代会昌灭佛后中国五代佛教造像空白,在中国后期汉传佛教金铜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典型的造像代表就是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即“水月观音”。
黎毓馨认为,在市级、县级博物馆办大展,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更好的观展环境,大家既不用专门跑去国博、省博,也不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看大展,还能吸引外地人来金华看展。通过展览,观众能更好地体会金华悠久辉煌的佛教历史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浙江历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繁盛。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东南佛事兴”“吴越万佛显”“佛影照人间”三个单元,展示浙江各地发现的佛教造像、经卷、塔幢、舍利容器150余件(组)。
为提升观展体验,市博物馆根据不同文物的展览要求,对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比如考虑到山西博物院的《开宝藏》、兰溪市博物馆的《明北藏》等纸质文物对光源、湿度较为敏感,针对纸质文物恒温恒湿的要求,市博物馆对展柜进行了细致调整。
看展须知
对于上班族和学生来说,白天上班、上学看不了展怎么办?别担心,市博物馆专门开启延时服务,限时开放夜间看展,且9月29日(周一)这天不闭馆。
其中,9月26日(周五)、9月27日(周六),以及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开放夜间场次,开放时间延长至20:00,19:30停止入馆;9月29日(周一)不闭馆,正常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9:00至16:30,16:00停止入馆。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展览有不少限时展出的文物,并不是在整个展期都能看到,喜欢的观众可以留意限时展出时间:
2025.9.26—2025.10.26
吴越国 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吴越国 铜阿育王塔
北宋 刻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2025.10.28—2025.11.30
吴越国 墨书白描
《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画卷
2025.12.2—2026.1.18
吴越国 刻本《金光明经》
南朝 鎏金铜菩萨像预计
10月下旬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