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晓 潘佳薇 通讯员 蒋宇欣
1942年5月28日,兰溪沦陷。日寇的铁蹄踏破城防,烧杀淫掠,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然而,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并未屈服。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抗争的星火悄然点燃,从祠堂深处到山野之间,从西乡到整个县域,兰溪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不屈的长城,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
祠堂星火
麻坪坞燃起兰溪第一支
抗日武装火种
兰溪市黄店镇麻坪坞村,群山环抱,静谧古朴。村内的徐氏宗祠曾是兰溪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麻坪坞抗日游击队诞生地。
在日军侵占兰溪县城的危难时刻,中共兰溪县特派员马丁在麻坪坞村徐寿仂家中召开紧急会议,与崔洪生、张文达、杜子文等地下党员商定:建立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
消息传出,兰溪西乡的有志之士纷纷响应,背着棉被、粮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仅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没有枪,就自己筹。张文达变卖田产购枪,莲塘岗村的何卸坤献出珍藏的步枪,崔洪生带队夜袭郎山破庙,夺回12支步枪和大刀……短短数日,30余名队员集结完毕。1942年6月5日,抗日游击队在麻坪坞村徐氏宗祠宣告成立。队长崔洪生,文化教员杜子文,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山野间点燃武装抗日的星火。
尽管物资匮乏,游击队生活极为艰苦——断粮时以稀饭盐汤果腹,几粒黄豆也要分食;但纪律严明,军民情深。村民主动送来蔬菜油盐,游击队则白天训练,夜晚巡逻,还深入周边村庄宣传抗日救亡,唤醒民众斗志。
不久,这支新生的武装队伍引起了敌对势力的警觉。驻扎在厚仁乡上戴村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奋勇队多次派出密探,甚至利用嫁入麻坪坞的村妇刺探情报。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游击队未及时转移驻地,也未建立有效的情报网络。
1942年6月底的一个深夜,敌人以数倍兵力突袭麻坪坞。因寡不敌众,游击队仓促应战,5支步枪、4箱子弹及部分大刀被缴,杜子文、黄冰、阎艾娟等7名队员不幸被俘。所幸在押解途中,众人机智脱险,重返抗日队伍。
这支存在仅20余天的游击队虽遭挫败,却为兰溪的抗日斗争留下了宝贵的火种。随后,党组织在花坟头江村召开总结会议,深刻反思教训:营地固定、组织松散、情报缺失……这些成为日后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经验。会议决定:重整旗鼓,分头行动。崔洪生留守兰西积蓄力量,杜子文、程远转战兰北,胡华山组织政工队发动群众……抗日的火种,由此向更广的区域蔓延。
“这里不仅是祠堂,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当地文史研究者介绍,“麻坪坞游击队战斗史虽然短暂,但标志着兰溪人民从自发抗争走向有组织的武装斗争,是金萧地区抗日烽火的重要一环。”
青山作证
上戴三捷与畈口大胜的
抗战回响
麻坪坞村的火种点燃不久,上戴村的枪声又起。同年6月26日深夜,上戴游击队得到情报:日军在附近的上黄村设立据点,驻扎小队兵力。游击队果断出击,趁夜色摸入敌营,发动突袭。战斗中,日军小队长当场毙命,其余日军仓皇逃窜。这一战,极大鼓舞了周边群众的抗日信心。
然而,胜利也引来了疯狂报复。6月29日清晨,200多名日军携带重武器杀气腾腾扑向上戴村。8名游击队员与上戴村村民同仇敌忾,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村后山岭间进行阻击。他们利用岩石、沟壑和密林层层设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日军寸步难行。战斗持续至下午3时许,日寇因伤亡不明、补给困难,最终被迫撤退。
7月2日,日军卷土重来,再次进犯上戴。这一次,抗日部队一个排的兵力早已在上戴与吴宅口之间的“马头颈”山坡设下埋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激战中,至少有30名日军被击毙,余敌狼狈溃逃。这一仗,彻底打疼了侵略者。此后,日寇再未敢轻易踏入上戴一带。
而在一年后的1943年秋,畈口村爆发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战斗。当时,日寇为巩固占领区,纠集县城内500余名精锐官兵,企图偷袭驻扎在村里白鹤经堂的抗日武装。他们趁夜色悄然逼近,不料惊动了哨兵。
枪声一响,抗日部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凭借经堂周边复杂的地形和坚固的建筑,战士们与敌军展开激烈巷战和阵地战。战斗从凌晨持续至当晚8时,炮火映红了夜空,喊杀声震动山野。日军多次冲锋均被击退,死伤惨重。据战后统计,此役共击毙包括一名中队长在内的日军数十人,重伤30余人,轻伤逾百人。残敌最终从清胜塘村后的泥泞水田中仓皇逃回县城,丢下大量武器弹药。
上戴三捷与畈口大胜,是兰溪人民不屈抗争的缩影。在没有重武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上戴与畈口的军民以智慧与勇气,一次次挫败敌人的扫荡企图。他们的英勇抗战,不仅保卫了家园,更沉重打击了日寇“以战养战”的战略图谋。
忠魂永存
长乐阻击战中的11位英烈
在兰溪市永昌街道朱董村一幢安静的老屋里,一段悲壮的记忆因一次网络寻人而被打开。90岁的徐宝权老人轻轻抚摸着一本泛黄的家谱,指尖停在一个名字上:徐宝辉。
近日,随着兰溪市诸葛镇长乐村发起“寻找11位抗日殉国警员后人”活动,这段尘封80多年的英烈往事重新浮出水面。经过反复比对出生年月、参战时间、牺牲地点等信息,徐家确认:在1942年5月长乐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警员徐宝辉,正是他们失联多年的亲人。
1942年5月,日军进犯兰溪,县警察总队在长乐村设伏阻击。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先头部队,11名警员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迟滞敌军推进,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徐宝辉时年23岁,尚未婚配,参军仅数月便为国捐躯。
“我记得二哥回来时说的话。”徐宝权回忆道,声音低沉而颤抖,“天气太热,脸也看不清……是靠嘴里两颗金牙才认出大哥的。”年仅6岁的他,从此记住了那个模糊却沉重的画面。
如今,徐家儿孙满堂,生活安宁。但每逢清明,老人都会带着家人在家中设香案,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我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也不敢忘。”
目前,除了徐宝辉的家人已经找到外,还有兰溪的江澄清、麻樟根、周建春、唐阿鑫、赵能学、严增权,义乌的骆荣生,皖南的胡荣水,杭县(今杭州)的张洪松,浦江的包守廉,尚未找到家人。
从麻坪坞的星火,到上戴和畈口的枪声,再到长乐的忠魂,这三段历史,是兰溪抗战的缩影。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山野间奋起反抗的普通百姓,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挺身而出的无名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的尊严。那些倒下的身影,早已化作山河的脊梁,支撑起今日的和平与尊严。他们的故事,不应被遗忘,而应被一代代讲述下去——因为铭记,就是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