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一谦
人物名片
从浙大才俊、海外留学生,到外企项目经理,再到企业接班人,张剑捷用10年时间积累知识与管理经验,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用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管理理念为“飞亚电梯”注入新的生命力。
“企二代”的全球化修炼
2008年,张剑捷考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机械工程是电梯技术的基础,张剑捷的选择既出于兴趣,也有着与父辈事业的默契。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两年,继续深耕这一领域。
2015年回国后,张剑捷先入职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积累行业人脉与技术经验,之后加入全球排名前六的瑞士迅达电梯,在亚太研发中心从事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工作,一干就是5年。
“我不想一辈子被电梯‘圈死’,跨界是为了更全面理解商业逻辑。”2020年底,张剑捷跳出电梯行业,进入法国SEB集团(苏泊尔母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负责海外产品研发项目,其间还攻读了浙大MBA。
多年的学习与实践,让张剑捷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人脉资源与管理能力。事实上,在回归“飞亚电梯”前,他已在筹划自主创业。2024年5月,面对父亲的心愿与企业传承需要,张剑捷深思熟虑后决定回归。此时的“飞亚电梯”正面临行业寒冬——房地产业下行导致电梯市场萎缩,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那种感觉,就像从高楼大厦走进一间茅草屋。”从现代化外企到传统制造厂,张剑捷说落差存在于方方面面。
工具、机制
与动力的系统改革
创建于1978年的“飞亚电梯”是一家集电梯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维修、保养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老牌制造企业,“飞亚电梯”面临老龄化严重、流程滞后、行业下行等挑战。
张剑捷接手后,推行三大改革措施。
“数字化是修路,路通了才能对接世界。”他推动数字化转型,引入OA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启动ERP系统建设,建立海外独立站,提升业务效率延伸国际化触角。
他重构组织系统,聘请外部顾问公司,参考华为IPD模式,重构组织架构、薪酬绩效与人才梯队。半年内引进19名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0%,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团队活力。
他还打造“飞亚学堂”,开展AI工具应用、“多能工”技能等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权责必须对等,员工要从‘提问题’转向‘解问题’。”他通过演讲、个人IP塑造及中层高频沟通,倡导奋斗者文化。“领导不是电池,而是说明书。企业应自主运转,而非依赖个人。”
改革迅速见效。今年5月,企业营收同比下滑28%,通过建立市场监控机制和半月度例会等“盯盘”措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至8月底,同比降幅收窄至2.6%,全年有望实现持平甚至增长。“机制活了,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调节。”张剑捷说。
聚焦细分市场的突围
面对客梯市场的激烈竞争,张剑捷将战略重心转向工业电梯细分领域。他对研发团队提出“3+3战略”:每年开展3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和3项新功能专项应用。
“客梯领域竞争白热化,但货梯需求真实存在,且客户更看重性价比和定制化能力。”张剑捷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如防撞、防静电等)开发专用电梯,并推进AGV无人小车专用电梯等创新项目,目前企业货梯业务占比达70%。
同时,张剑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建立独立站开拓东南亚市场,目前已见成效。“国内卖六七万元的廉价电梯,在海外有可能获得高额利润,这就是全球化机会。”张剑捷说,“我们的愿景是做中国工业电梯的领军品牌,最终让‘飞亚电梯’飞出亚洲”。
对于“企二代”标签,张剑捷更愿视其为“管理者”与“创业者”的结合。“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不甘心让所学‘生锈’。”他计划未来将企业交付给一套成熟的管理系统,自身则更专注于战略探索与资源整合,引领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快问快答
问:为什么选择回到传统制造业,而不是自主创业?
答:既有对父亲与企业传承的责任,也有不甘所学埋没的自我追求。我希望用国际视野与现代管理重塑企业,在行业寒冬中实现真正价值。
问:你如何看待“企二代”这个身份?
答:它既不是光环也不是束缚,而是一座桥——连接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而不只是走父辈的路。
问:未来是否会考虑再次跨界?
答:跨界是一种思维,不一定是行业的切换。我会持续把其他领域的理念“跨界”融入制造业,让“飞亚电梯”在坚守中不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