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俊磊
“中医真是太神奇了。”日前,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医学院仿真医院内,来自冈比亚的拉明·西赛体验了肩颈理疗。她一边转动脖子,一边对身边的志愿者竖起大拇指:“刚开始按有点酸,越按越舒服,现在整个人都感到轻快了。”
当天,20余名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研修班成员走进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学习体验艾灸、拔罐、头疗、肩颈理疗与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项目。现场,笑声、惊叹声夹杂着中英文交流声,让这栋教学楼仿佛成了一个微缩的“国际中医会客厅”。
为拉明·西赛做理疗的是医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林陈轩,他手法轻柔而精准,指尖在拉明·西赛的肩井穴与风池穴之间来回游走。不远处,来自塞拉利昂的詹娜·法蒂玛·贝贝利正站在艾灸体验区,小心翼翼地捏着一支点燃的艾条,悬在自己手臂的合谷穴上方。
“要保持两到三厘米的距离,不能烫到皮肤。”指导她的老师轻声提醒。詹娜·法蒂玛·贝贝利点点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点燃的艾条,香气缓缓升腾,像一缕轻烟,缠绕在她的指尖、鼻尖,也悄然渗入她的记忆。
“我们国家有种草药叫尼姆,也用来治病,但没人这样烧着用。中医太有意思了,它不只是药,更像是一种艺术。”詹娜·法蒂玛·贝贝利惊讶地说,可感、可触、可体验的中医体验,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向往。
不远处的头疗区,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沙夫卡特别克·尤尔达舍夫躺在按摩床上,闭着眼睛,嘴角微微上扬。两名学生正用指腹在他头部的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轻柔按压,动作如抚琴般流畅。“在我们那儿,头疼就吃药,没人会想到用手推按穴位就能消除疼痛,这太神奇了。”沙夫卡特别克·尤尔达舍夫说,他希望学会一招半式,回去给家人试试。
当天活动的高潮当属拔罐体验。实训室内,一排排玻璃罐在酒精灯下泛着微光。医学院学生们熟练地闪火入罐,迅速扣在体验者的背部。只听“啪”的一声,罐子稳稳吸住,留下一个个红润的圆印。
“这不会疼吗?”不少学员看后有些犹豫。医学院康复专业大二学生戴庚苹笑着解释,“中医说拔罐出痧,邪气外排,这些红印其实是体内淤堵的代谢产物被带出来了”。
一名学员鼓起勇气尝试。当第一个罐子落下时,他猛地一颤,随即笑了:“像被罐子亲了一口。”随着罐子一个个吸在背上,他的皮肤上浮现出深浅不一的圆斑。他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兴奋地说:“我一直很关注中医,在社交媒体上看过很多视频,这次亲身体验果然感觉很神奇。”
在这一片轻松的氛围中,中医的种子悄然落地。活动结束时,夕阳染红了教学楼的玻璃窗,学员们依依不舍地收拾背包,有人把用过的艾条小心包好,有人把耳穴模型图贴在笔记本首页。拉明·西赛说:“希望多参加类似活动,接触更多中医药文化,促进不同国家医学文化相互学习和借鉴。”
据悉,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医学院仿真医院是该校“新双高”建设中重点打造的集教学、体验、展示于一体的中医技能实训基地,注重深化和拓展面向国际的中医及相关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正逐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研修班成员沉浸式体验中医、接受高质量非学历中医技能培训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