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恒
自2022年8月30日开通运营以来,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市区、义乌和东阳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了相当大一部分的人员交通运输功能,2024年的客流量达4834万人次。
在运营中,轨道交通不断拓展运输功能,先后推出“轨道+高铁”“轨道+低空”等物流模式,“轨道+高铁”填补了我市区域高铁货运的空白,不仅发挥了轨道交通区域集散的优势,还融合了高铁长距离运输的辐射力,大幅提升货物运输效率;“轨道+低空”作为“双链融合”的创新实践,联运模式融合无人机灵活起降与轨道交通跨区域、长距离的运输优势。
可以说,“轨道+”大有可为,但要达成这个预期,仍有诸多掣肘,这些限制有“先天不足”的,也有制度性的,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首先,硬件设计与物流发展需求不匹配。市域轨道交通项目设计定位为单一客运功能,未针对“一网多用、客货共用”的前瞻性需求进行规划,现有设施与物流功能不匹配,制约物流效率提升。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预计的单向最大运输能力高达6万人/小时,预计初期日均客流量34万人次。去年日均客流量为13.2万人次,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为“轨道+高铁”“轨道+低空”预留了充足运力。但客运功能单一化设计这一“先天不足”,导致现有设施难以满足货物装卸需求,这也是当前其他城市交通体系转型升级的缩影。金华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后天给予弥补,对硬件进行适配改造,通过模块化设计在车站增设标准化装卸区域,利用客运低谷时段实现客货分时复用。
其次是用地紧张与规划协同不足。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物流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与既有城市空间、交通规划之间协同不够。相关部门不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建立轨道物流用地白名单制度,对现有的闲置空间进行物流功能兼容性评估,改造轨道交通沿线低效仓储设施。建立动态协同机制,由发改部门牵头组建轨道物流专项工作组,将物流需求纳入轨道交通线网修编的强制性指标,从规划源头避免功能单一化。这样既能降低改造成本,又能为后续多式联运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我市快递业务量已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轨道+物流”大有前景。通过构建干线铁路—城市轨道—末端配送三级网络,不仅能降低物流企业运输成本,更能有效缓解城区交通拥堵。这种模式一旦成熟,代表着城市交通从单一客运向综合服务功能的转型,能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金华方案。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