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献华
记得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我和同事朱晓忠前往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游览。在水巷纵横的古城里,寻到咸亨酒店,靠着柜台,品尝了茴香豆和加饭酒,别有一番风味。
步出咸亨酒店不到百步,就是绍兴古玩城。我们在古玩城的二楼淘到一方菊花题材的铜墨盒。收藏讲究系列,我收藏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独缺菊花,没想到在这里淘到了心仪的宝贝。
兴致勃勃的归途中,我驾车。朱晓忠不愧见多识广,他从墨盒谈到清明,又从清明谈到菊花,令我大开眼界。朱晓忠说着说着突然话锋一转:“生死乃常事。如果我有一天离世,你们千万别悲伤。只需在我的骨灰盒旁放一枝白菊花即可,我会记着生前你我的情谊和带给我的温暖……”
当时我感到很奇怪,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
天不假年。就在我们从绍兴归来不久,我的好兄弟朱晓忠就突然发病去世了。我很难过,也很悲伤,为此连续几天几夜不曾合眼。我不敢相信,他就这样走了……
朱晓忠的离去,对我来说有断臂之痛。我与他是高中同班同学,当年义乌市义亭中学的墙报都由我俩编排。他写字,我画画,黑板报办得很有特色。我们在默契的配合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们所处的青少年时期缺衣少食,很多贫困家庭的同学温饱都成问题。有一回出黑板报,我画得很累了,又冷又饿差点从凳子上掉下来。这时,朱晓忠给我端来一杯开水,并从裤袋里摸出一个纸包着的苹果,切了一半给我,那甘甜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那个苹果,是他在西北地质队工作的父亲回家探亲时带给他的。他舍不得吃,特意带到学校给了我半个。
高中毕业之后,16岁的我就“上山下乡”到农村锻炼了。
我从小随当干部的父母在机关里长大,没干过农活。下乡后,各种农活对我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好在我不怕苦,刚到农村就“拖梯”了半个月。“拖梯”就是牛犁开水田后,把绳子绑在梯子上,人拉梯把水田拖平,便于插秧。生产队里上百亩水田都是我一个人拖平的。我每天早上7时出工,晚上天黑前才能收工。旷野里就我一个人顶着太阳拉梯,每天挣6个工分。朱晓忠知道我成农民后,就赶了过来,帮我做饭炒菜。他带来十几个鸡蛋和一捆青菜,每天蒸一个蛋,这就是我俩中饭和晚饭两顿的下饭菜了。青菜也是计划着匀出一小棵,只在晚餐炒一点。每天中餐,则都是他拎到田头给我吃的。
日子虽艰苦,我们对前途还是充满信心。谈理想,谈人生,经常聊到鸡鸣时分才入睡。要当作家和记者的梦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滋生的。我俩开始联手写小说,在无数次退稿后,有几篇短篇小说竟然在省市文学期刊《东海》《西湖》《三月》上发表了。县广播站里也播出了我俩采写的不少新闻报道,稿费虽不多,却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确实为我们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他顶职进入核工业部所属的勘察大队工作,不久就从基层一线选调到了机关党政办从事文秘工作……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我与朱晓忠于高中毕业分别后的12年里,他每天给我写一封信,4300多个信封装满了整整一只皮箱。那是青春的记忆,也是兄弟情谊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1994年7月,通过我向上级有关部门引荐,朱晓忠破格调入金华日报社。我是1988年进入金华日报社工作的。
为了圆满甚至超额完成报社的各项任务,朱晓忠长期坚持夜间办公。他多才多艺,具有艺术天赋,几十年临池不辍,书法造诣颇深,10多次在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奖。为了促进党报的发行事业,朱晓忠与义乌市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只要谁家乔迁新居,朱晓忠都会很细心地量下对方客厅的尺寸,然后根据空间大小裁纸配字,呈上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新人们喜结良缘,他也会送上一幅佳作予以祝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满怀赤诚。他常说,社会各界如此关心党报事业,我无以回报,只能以书法抒写谢意。难怪,在朱晓忠病故后的遗体告别那天,义乌市几乎所有在家的宣传委员都赶来作了最后的道别。有一位负责宣传的领导因公出差,事后向我询问朱晓忠的情况,当我把不幸的消息告诉他时,对方在电话里泣不成声。
在我与他共事的13年里,我们这个团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在党报发行方面,大家都知道,发行量越大,覆盖面越广,影响力也就越大,党报的权威阵地才会更加稳固。每年的金秋季节,朱晓忠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骑着摩托车上门发动大收订,使我们的报纸发行量稳居全国地市报前列。在表彰时,他却坚持要求把“中国报纸自办发行优秀站长”等荣誉让给我。每次他都是这样说的:“你是班长,我是助手。班长代表我们这个群体,班长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们大家的荣誉。”真的要感谢命运的安排,在我的人生和事业中,能有这样的搭档,一定是天赐的缘分。
朱晓忠不仅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也是一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原金华日报社党委书记杨继海十分爱才。杨继海年龄到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朱晓忠不忘知遇之恩。2000年冬天,杨继海病重在上海住院,朱晓忠前往看望,并主动留下陪护了好几天。2001年,在杨继海病重弥留之际,朱晓忠安慰老人说,我们会永远记着您,并且会经常去看望您的。誓言无悔。杨继海去世之后,朱晓忠和杨继海的其他学生一起,在老人坟茔的四周种植了四季常青的松柏。在以后的数年里,每逢清明和冬至,朱晓忠都会买来花篮和祭品,执笔写上挽联,约上我们驱车到浦江县杨里山上的杨继海墓前祭奠。后来,朱晓忠也离我们而去了。我在送别时对他郑重承诺:“晓忠,你走好。你每年在清明和冬至祭奠杨书记这个使命就交给我了。”此后,我在清明和冬至都会去杨书记的墓前,这也是我在履行生死不渝的约定。
每年清明,我也一定会为晓忠插上一枝洁白的菊花,以寄托我们对他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