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双标”:别让舌尖上的信任渐行渐远
日期:09-23
□李冰峰
“堂食用鲜肉现炒,外卖用冻肉预制菜;堂食米饭选新米,外卖用低廉陈米”——近期,外卖与堂食的“双标”现象持续发酵,当这些藏在包装里的“猫腻”被推至台前,不仅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更暴露了外卖行业发展中的深层病灶,而行业内卷与监管新规的碰撞,更让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外卖“双标”绝非个别商家的投机取巧,而是行业恶性竞争与内卷的畸形产物。在流量为王的外卖生态中,商家陷入“低价竞赛”的内卷漩涡:为争夺曝光量,不得不参与平台强制性的满减折扣,叠加部分高达23%至25%的平台抽成,成本压力如大山般压得商家喘不过气。为求生存,不少商家只能在食材上“抠成本”:预制菜替代现炒省人工,桶装调和油替换压榨花生油降成本,一家日均百单的店铺靠此每月能省1.5万元。这种内卷式的成本转嫁,最终由消费者买单。更令人忧心的是,超三成商家外卖分量比堂食少10%—20%,消费者付着包装费、配送费,拿到的却是“缩水”餐食,这已涉嫌消费欺诈,严重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近期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正为整治乱象注入新动力。国务院食安委发布的《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便是关键抓手,其核心是激活“内部吹哨人”:2025年底前,外卖平台等重点领域先落地该机制,2026年底前覆盖全行业;从业人员可举报食材过期、违规操作等隐患,属实者能获物质与精神奖励,重大隐患举报有重奖,为外卖“双标”监督补上内部缺口。
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千万消费者的福祉。消费者的信任越牢固,市场的基座才越坚实。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需商家、平台、监管等多方合力,挤掉“内卷”的泡沫,剔除低价无序竞争的毒瘤,给予诚实守法者正向激励,让平台经济回归诚信和理性,消费者才能更放心享用品质外卖。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