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以普惠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徐应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同时强调“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025年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培育十条重点产业链,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突破跃升”的目标。金华中小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先天不足。如何构建符合中小微企业共性需求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具有金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

中小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亟待“普惠”赋能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社会形式进行深刻变革,构建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还包括人才、资本、信息和市场。因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科创研发加以解决,最终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共性瓶颈,单体企业难以有实质性突破,亟待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重构生产组织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导入生产过程,形成低成本门槛和低技术门槛的“普惠”机制。

所谓的“普惠”就是通过搭建各层级共享平台和共性技术集约服务,将高昂的成本在众多企业间分摊,使广大中小微企业以较低成本和技术门槛共享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如义乌之所以形成低门槛的大众贸易,就在于义乌通过市场平台对商贸服务资源形成集聚和共享,将高端的商贸服务成本在广大中小微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分摊,事实上形成了商贸服务资源的普惠机制,广大中小微市场主体以较低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参与国际商贸活动。

中小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临的困境

企业低层次科创需求与市场低层次科创供给恶性循环,供需两端形成相互低端锁定。金华各县市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导向特征尤为明显,它们以产品的快销和利润率为首要目标。调研发现,不少中小微企业对新质生产力“无感”,认为“只要产品好卖就行”,对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无刻意追求。他们的设计需求多停留在外观、包装、标识等浅层设计,属于“微设计”“微创新”。科创机构往往也只是把企业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性显化,并不涉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深层次研发。这种科创需求与供给模式,虽然能够让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流通,维持市场的一时繁荣,但也导致县域产业停留在低端,错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

优质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信息撮合机制,一些科创平台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淡出市场。一些县市之前建立诸如科技大市场、工业设计中心和科创园等科创平台,但运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逐渐淡出市场。究其原因,一方面研发设计机构对当地产业特征缺乏深度研究,研发设计与行业需求不适配;另一方面研发设计平台与产业平台缺乏黏合度,相关科研成果、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缺乏有效的撮合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和供需适配。

中小微企业使用优质生产要素面临成本和技术双重压力,亟待第三方平台携载驶入新质生产力赛道。中小微企业单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难以独自承载优质生产要素的成本和技术压力。工业园区和各镇街工业功能区分布较分散,也无法集聚和对接优质生产要素,无法为入驻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赋能。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很需要高端研发和设计人才,但成本太高,无法承受。在此情况下,中小微企业亟待借力第三方力量才能与优质生产要素相连接,通过“搭便车”驶入新质生产力赛道。

中小微企业深陷价格战比拼和行业内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愈加趋弱。在电商比价冲击下,行业内卷愈演愈烈,一些同类商品“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让技术、品牌的“性价比”相形见绌。面对研发设计的不确定性,有的中小微企业不愿也不敢在研发设计上有过多投入,从而进一步拉低行业的技术含量。有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如此内卷的背景下,有实力的企业可能会在研发设计上继续加大投入,或通过揭榜挂帅解决技术瓶颈,但对于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很难。

普惠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条路径

提升产业园区智慧化水平,推进园区从物业平台向赋能型的产业大脑转变,搭载中小微企业抱团驶入新质生产力赛道。可以考虑在行业比较集中的产业园区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运营平台,由第三方平台作为统一接口将优质生产要素导入中小微企业生产组织系统,以抱团方式将中小微企业带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一是由第三方运营平台提供必要的公共实验室、共享设备、公共物流仓储设施及其他共享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基础硬件环境。二是引入研发设计团队和行业专才,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共性技术赋能,以市场化的方式与入驻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合作。三是以“未来”理念打造数字化平台,强化产业数据的采集、处理,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服务,打造产业大脑,为入园企业提供未来科技支撑。第三方平台在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赋能的同时,以会员的形式将本行业其他企业纳入服务体系,扩大产业大脑的辐射范围,为全行业驶入新质生产力赛道提供“便车”。

创新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产学研从各自为阵向生态化融合转变,破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瓶颈。一是与在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将教学、研发、实习等功能贯通起来,联合设立日用小商品质量检测中心,打造日用小商品质量标准新高地。二是创新科技大市场运作模式,形成集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知识产权、投资基金等功能于一体的“众创空间”和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同时,更加突出其“研究”功能,从被动迎合市场需求向主动引导和开发市场需求转变。三是争取市外高校在县域设立玩具、服装、饰品、化妆品等特色产业研究院,也可招引科创和设计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策扶持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夯实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一是强化中小微企业上云公共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基础设施上云、业务系统上云、设备上云提供公共接口和技术服务。二是鼓励云服务商组织多种形式的上云体验活动,展示上云服务内容、功能、应用案例和成效,提高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三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产业集群,建立一批以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集群促进机构和联盟组织,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网络协同创新。

创新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推进金融服务从单企授信向整链授信转变,携扶中小微企业嵌入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系统。鼓励金融机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一是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构建“种子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升级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多层次基金支持体系。二是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制定产业链核心企业“白名单”,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整链授信等模式,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三是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大企业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采购需求,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深化拓展供应链合作关系,变竞争为竞合,依托产业链和供应链把中小微企业带入新质生产力赛道。

(作者单位:中共义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