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兰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总书记“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和金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锚定“港”“廊”“链”主战场,扎实推进“作风夯实年”“项目绩效年”活动,迭代实施“十行动”“十战”“十工程”,加快推动“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赶超崛起。
围绕金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发出的创新发展行动号召,兰溪坚持把建设高水平创新县的目标路径放到创新浙江的战略纵深中去谋划,放到金华“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大场景中去推进,对标构建“3+1+1”工作体系,提出“一个总目标、三个提升、五大任务”,细化分解20项任务、64条工作举措,着力强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项工作。力争到2027年,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全面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4+X”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教育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工智能产业点线布局,智能织造示范地、华东锂电兴旺地、镁好兰溪科创地基本建成。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向新求质基底。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一是培育优势产业链群。坚持“链式+集群”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五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强链补链行动,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兰溪科创苗圃库”。持续深化首台(套)产品认定,着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三是蓄积产业发展后劲。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优先发展氢能、新型储能、镁材料轻量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教科人一体改革释放向新求质活力。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构化力量。一是推动“校地合作+职业教育”一体布局。完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推进“精准提质”教育试点改革。依托中德职教集团等院校深度对接主导产业,培育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专业,建设高水平产业学院。二是推动“科研投入+成果转化”一体协同。建好用好兰溪(杭州)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行知学院大学科技园,构建环行知孵化生态圈。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落实“科技保险”“创新积分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三是推动高端人才和工匠人才一体引育。全力打造就业创业友好型城市,构建多跨协同新型职业人才培育引留体系,大力推动万名青年主理人工作。深化人才“互聘共培”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工厂化、师资职业化、服务精准化。
以时代性人工智能激活向新求质变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抢占未来竞争战略制高点。一是全力夯实人工智能基础。积极融入长三角算力网络,探索实施浙能兰电电源侧储能项目,谋划建设浙中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梳理整合国企数字资产,探索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和收益分配体系。二是全面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开展“一县一业一方案”人工智能行业试点,构建本地化AI赋能体系。加大人工智能企业招引力度,抢占智能终端新赛道。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打造“人工智能+政务”标志性应用场景。三是全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承接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开放性优质教学资源,用足用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强化领导干部智能素养培训,持续提升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匹配的素质能力。
以产城人融合发展提升向新求质能级。紧扣产城人融合支点,着力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一是实施片区开发,推动以城聚人。探索城市建设“投建管运”一体的投融资新机制,滚动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重点打造文旅融合的古城片区开发项目,全力推进产城融合的高新区片区项目,提升城市整体核心组合圈功能。二是聚力平台建设,突出以产促城。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平台集聚,谋划推进经济开发区空间拓展,高新区打造长三角镁合金新材料核心区,加快推进“梅横一体化”10万人口小城市建设。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支撑以人兴城。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模式创新,全面应用“AI+政务助手”模式,实现“一网通办”率98%以上。深化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打造“333+”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标杆,实现涉企问题办结率100%、满意度95%以上。
以融入型开放姿态塑造向新求质优势。坚持以开放促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更开放更共享的创新生态。一是蓄势“总部经济”。培育标杆引领型链主企业,加速培育“创新型企业总部”增长极。引导企业有序推进以国内为主的异地布局,实现“一地多企反哺做强”。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支持外贸外资企业提质增效。二是构筑“综合枢纽”。围绕国家级内陆运河规划,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提速建设“一港五区”水运复兴网、“13433”外联干线网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兰溪枢纽港为核心的浙中大宗物品水运交通枢纽。三是布局“现代物流”。构建“港口+贸易+制造+物流”生态圈,深化物流产业招引培育,建设智慧物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中欧班列集装箱海河联运拼提还箱中心。科学布局冷链物流装备产业,打造冷链物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