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媛媛/文 楼冀阳/摄
1939年,台湾义勇队在金华成立。金华人对于这支队伍并不陌生,酒坊巷还有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和李友邦将军办公处。台湾义勇队曾在金华设立第一台湾医院。
他们立足金华,很快将抗战行动延伸到衢州。1940年12月15日,第二所台湾医院在当时的衢县成立,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当地带去医疗救助和抗日宣传,尤其在细菌战的疫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在这所台湾医院内,人们还见证了李友邦和严秀峰在战火中的婚礼。至今,衢州仍生活着台湾医生的后代,他们有的同样从事医务工作、救死扶伤,有的参政议政,为衢州发展建言献策。
二设台湾医院效劳祖国
衢江区档案馆藏有一份李友邦致衢县县政府,请求协助筹建第二台湾医院的公函。李友邦在公函中言辞恳切,他表示,当时的衢县人口众多,但医疗技术和医务力量还有所欠缺,并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战争中的伤员,所以特意到衢县设立第二台湾医院,“聊尽绵薄,效劳祖国”。
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李友邦特发此函请县政府多加指导协助。公函中写道,“兹已觅定小周王庙八号为医院址”。
小周王庙后在战争中被毁,原址位于衢州老城区的后街巷。如今这里是衢州的商业区,小巷一边是国金中心商场,一边是整条的小吃街,衢州烤饼的香味飘香四溢,整条街充斥着满满的烟火气息。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在这里住了20多年的店主,对于战争中被毁的小周王庙,他们并不知晓。
设在衢州的台湾医院全名为“台湾义勇队附设第二台湾医院”,资料显示,第一任院长是庄惠民,第二任院长为邓东介,医务人员有郭汝侯、黄丹萍、陈依青、陈国芳、张盈、高桂玉、范自立和刘新民夫妇、王少华夫妇、杨光琳夫妇等,义勇队队员家属充任后勤,全院员工最多时有25人。医院设有西医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牙科等,对“伤员、荣军、征属、义民、贫民”免费治疗。
为庆祝台湾医院成立,台湾少年团的孩子们来到衢州整整公演了5天。他们表演了《为了大家》《台湾少年》等节目,深受各界好评。
当时报上有云:“在故乡(台湾)受敌人之压迫,因此造成坚强奋斗之精神,英勇革命的情绪……观者竟自流泪……”记者评曰:“有好儿童,国家定有好前途!”“……活泼天真,精神饱满,观者莫不为台湾前途庆幸!”
李友邦在衢州举办婚礼
在第二台湾医院设立后不久,李友邦与爱人严秀峰在衢州结婚,举办了一场简朴又动人的婚礼。
严秀峰在自传《跨越海峡的情怀》中提及,两人原本计划于1941年4月结婚,“由于金华前线吃紧,台湾义勇队转移到衢州乡下,我们母女也跟着部队来到衢州”。1941年5月10日,这场在烽火中诞生的爱情,得到了众人的见证和祝福。
李友邦和严秀峰的婚礼在第二台湾医院内举行。据严秀峰回忆,这是一座江南式的大民宅,是台湾义勇队借来开设临时战地医院的,大民宅的中央是医院的大堂,平时作为开会或接待伤病者。这天,大家把大堂的物件全部搬开,装饰成婚礼的礼堂。
朝鲜义勇队的处长李苏民和台湾义勇队的组长黄通担任介绍人,台湾义勇队的干部陈尚文担任男方代表,严秀峰的母亲担任女方代表。台湾少年团的孩子们表演抗战歌舞剧,唱着抗战的歌曲。嘹亮而激昂的歌声,感染着婚礼上的每一个人,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欢唱起来,祝福这对战地情侣。
婚礼上,35岁的李友邦难得吐露心声:“本来,我们都是殖民地的人民,台湾一天不解放,我就一天不结婚。不过,现在我找到一个理想的对象,一个革命的同志,一个漂亮的姑娘,我就改变主意了,决定要结婚了。结婚以后,我们就是革命的伴侣,增加了一份力量,一起为抗战奋斗,也为台湾的解放奋斗。”
台湾医生不怕传染,有口皆碑
1940年夏天,日军在浙赣路沿线以及衢州机场周边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日军驾驶飞机将细菌弹从空中投掷下来,导致大量军民染病。据统计,仅衢州一地就有约5万人相继身染疫病,在痛苦中离世。
当时,衢县的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衢州市档案馆资料显示,密集时几乎每周都要开防疫工作会议。其中,在一份衢县防疫工作会议记录上,能看到会议出席者名单里写有第二台湾医院,开会时间是1941年3月20日下午2时,地址在专员公署。
第二台湾医院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抗疫一线,一面控制疫情、救死扶伤,一面稳定人心,坚定军民抗战信心。据台湾医院医生刘新民(又名刘道荣)的儿子刘胜欣介绍,当时父亲在医院任外科主任医生,他与其他台湾医生一同在衢县组织疫情消杀,为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地老百姓说:“有的医生怕疫情传染,但台湾医生不怕,台湾医生有口皆碑。”
当时衢县百姓除了遭受疫病带来的摧残,还饱受日军炮火的攻击。位于城区的台湾医院也深受战火困扰,但依旧坚持在烽火中为百姓诊疗。1941年4月3日的《衢州日报》曾刊发台湾医院的紧要启事。启事称,医院依照疏散办法,自5日起调整诊察时间和地点。早上7时到下午2时,内科调整至西门外毓秀乡的临时诊察所,外科仍在城内门诊,下午3时以后,各科一律在城内诊察直至晚上7点。
李友邦当年率队赴衢担负鼠疫防治工作的内容,如今也被收录进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内,以表怀念和敬意。
刘新民复业台湾医院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义勇队奉命撤离金华,到福建龙岩一带继续坚持抗日活动。1945年台湾光复后,义勇队队员陆续返回台湾。刘新民选择留下来,在衢州安家,并创办了衢县台湾医院。
刘新民1907年出生于台南县的一个医生家庭,1939年在李友邦的号召下,成为台湾抗日义勇队的第一批成员。他的大女儿刘惠敏也跟随父亲参加了台湾少年团。当时,刘惠敏只有7岁,是最小的团员。
1946年1月,原台湾义勇队附属医院未返台的医生,陆续到衢州与刘新民会合。是年3月1日,衢州当地的《大明报》刊登了一则《衢州台湾医院复业启事》:本院原设于本城中河沿,三十一年(民国)遭敌机炸毁,同年六月衢州沦陷,乃转移大后方工作。兹以抗战业告胜利,台省重光,同人等本拟迁归故里,途经本县时,善承各界友好,纷纷挽留,隆情高谊,至深感慰。为酬答各界雅意计,即日在小西门街二十号新址复业。落款为院长刘新民医师、内科主任邓东介医师、产妇儿科林淑美医师、助产士程光执。
就这样,刘新民在衢州继续执医生涯,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小西门20号的民宅也称为吴家大院,如今是衢州书院的所在地。这里与原位于后街巷的台湾医院很近,不过两个路口。
中共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人员戴志敏回忆,2002年他在衢州市文物局工作时,市里要将文保点收回修缮。当时小西门街20号是防疫站用房,由于墙面涂层剥落,他在面向房子正门的右侧外墙上,看到过“台湾医院”4个大字。“竖写的楷体字,每个字有一尺多长,字体圆润饱满,苍劲有力。”戴志敏说,后来维修队将旧墙重新粉刷,现在已看不到这4个字了。
祖孙三代薪火相传
刘新民复业台湾医院后,依旧积极投身于疫病防治。在1946年11月的一份衢县紧急防疫座谈会记录上,能看到出席者名单里就有他的名字。
据刘胜欣回忆,当时父亲在任院长外,还兼五官科、外科医师。院里设有西医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牙科、药房、注射治疗室等诊疗科室,鼎盛时期医院共有33名医务人员,是当时衢州地区西医诊室较为完备的医院,颇受患者信赖。
新中国成立后,刘新民响应政府号召,于1952年捐出院内所有医疗器械和药品,总价值3000多元。衢州台湾医院并入衢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至此,这所特殊的医院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作为医生的刘新民依旧活跃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麻风病盛行时,刘新民主动筹建麻风村,并在艰苦环境下坚守10年,为衢州麻风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受父亲影响,刘惠敏初中毕业后读了护士专业,后来在医务岗位工作。“阿爸从小教育我们要做好人,做好事。别人有事求你,一定要尽力帮助。”她在回忆父亲时说:“他给人治病,病人有几个钱就给几个钱,哪怕拿鸡蛋抵医疗费也可以。他去深山老林里做麻风病治疗,麻风病人也对他非常敬重,一口一声‘刘医生’。我很敬佩父亲,他的人生很有光彩。”
刘胜欣亦传承父亲事业,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25年,获评浙江省麻风病防治工作40年先进工作者。刘新民的孙女刘迪婷则是台盟衢州市支部主任、省政协委员、衢州市政协常委,她关注民生福祉,积极参政议政。
今年8月,刘迪婷来到位于金华的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缅怀抗战先辈。在李友邦的雕像前,她激动地说:“爷爷和无数先辈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统一而奋斗一生,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更需我们在新时代里薪火相传、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