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赛丽
近日,2025年浙江省第1号总河长令《加快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助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发布实施,提出要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加快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展现“水安人聚、水秀景美、水活业兴、水润民富”幸福河湖新画卷,擦亮“浙里河湖、流淌幸福”金名片。9月20日,浦江县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总结浦江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域建设幸福河湖1.0的实践与成效,共同谋划全域建设幸福河湖2.0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路径。
浦江县以水为名、因水而兴,县域内水系密布,共有河道577条,河道总长1018公里,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孕育独特的水文化。然而,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早期,该县曾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无序,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全县90%以上水体遭受污染,不少河道沦为“牛奶河”、黑臭河。
十几年来,浦江县从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到“兴水富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水美、人和、业兴、民富”的“水利+”发展新路,实现从污水横流到绿水长流的精彩蝶变。
系统治理 守护一方碧水长流
秋日的傍晚,浦阳江畔凉风送爽,不少市民习惯在晚饭后沿江散步、休闲健身。市民陈女士站在桥上眺望江水与夜景,感慨道:“以前的江水是白色的,还散发臭味。现在水清了,绿化好了,每天晚上和老伴从家门口走到这里,看看江景,感觉特别舒服。”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浦江县十余年系统推进治水。2011年,浦江县在全省率先推行“江段长制”,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水网最末梢。两年后,又以浦阳江综合治理工程为突破口,通过将城镇防洪、生态治理、清淤疏浚、乡村振兴“四结合”,对河道、绿道、廊道、湿地、行洪区实行“五位一体”系统建设,打响浙江省“五水共治”第一枪。
为彻底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浦江县整合机构职能,成立河长办,并与治水办合署办公,统筹多部门资源,形成治水合力。通过制定“一河一策”,每位河长向社会公开承诺“三个月消灭垃圾河,十二个月消灭黑臭河”,让治水工作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经过不懈努力,浦江县全面消除22条劣Ⅴ类支流,51条支流中有42条达到Ⅱ类水质,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2021年,浦江入选浙江省首批幸福河湖试点县,治水工作从污染治理迈入品质提升新阶段。
入选全省幸福河湖试点县后,浦江县坚持长效治理与智慧化管护并举,多维度构建治水新格局。一方面,以河湖水域为主轴,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防洪排涝、河湖生态修复与水景观建设,全流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提升和农村截污纳管建设工作,全面构建自然连通、安全生态的河湖水网格局。
另一方面,浦江县积极引入数字技术,创新开发“幸福河湖数智管理系统”,构建水源保护利用的全链条、全周期数字化管控体系;建立“空天地人”一体化感知体系,实现对“四乱”信息的全县域普查和重点水域全天候监测。
此外,浦江县还通过创新水生态多方共治体系、建立河湖生态健康评价和修复机制、深化水域监管一件事改革,重点实施水生态健康保护修复提升行动。“未来我们将逐步推行‘AI河长’,利用无人机巡河,以机器换人为基层减负、为管理增效。”该县水务局负责人说。
共建共享 打造高品质亲水空间
从“治水”到“品水”再到“亲水”,浦江县历经十多年的系统治理,不仅重塑河湖风貌,更实现水与城、水与人的深度融合。
作为浙中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浦阳江生态廊道全长17公里,沿线打造荷塘驿站、都市田园、乔杉问渠等浦阳江新十二景,不仅展示浦江县美丽河湖的建设成果,也为市民提供一处游憩、休闲、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
每当夜幕降临,浦阳江生态廊道便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成立十多年的“浦阳江走队”成员们步伐整齐,沿着廊道开启每晚7.5公里的暴走。队长胡伟健说:“我们团队现有203人,大家因热爱运动而相聚。这里的塑胶步道减震舒适,对膝盖很友好,而且生态廊道将我们与车流隔离,安全性也得到提升。”
如果说生态廊道是城市的“亲水动脉”,那么“15分钟亲水圈”则如同毛细血管,将亲水体验送到市民家门口。近年来,浦江县建成“15分钟亲水圈”239个,村(社区)覆盖率达98%,推窗见绿、出门亲水已成为浦江市民的日常生活。2023年,浦江县“创新全域‘15分钟亲水圈’建管用机制,打造‘幸福河湖+共同富裕’县域样板”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名单。
今年夏天,浦江县“15分钟亲水圈”化身为融合运动、休闲、文化的水上潮玩根据地,焕发出蓬勃活力。在大畈乡夏明村,市民们在星空下露营烧烤,在水中挥桨体验皮划艇与桨板的乐趣;七夕佳节,7对新人在大畈乡上河村江边草坪上举行集体婚礼,以山水为证,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在花桥乡林坞口村,孩子们携手穿越清凉的溪流,洒下一片欢笑声;通济湖畔,人们坐在草坪上,享受一场湖畔露天电影……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勾勒出夏日动人的亲水画卷。
“今年我们充分发挥‘15分钟亲水圈’的服务功能,举办10余场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夏日避暑纳凉、休闲游乐、文化研学等一站式体验,让滨水空间和亲水活动触手可及。”浦江县水务局工作人员陈菲菲介绍。
亲水空间的焕新,同样离不开文化灵魂的注入。浦江县深入挖掘浦阳江、壶源江两大母亲河的治水文化和人文历史,融合特色景观节点建设,让幸福河湖成为传承民俗、彰显文化的新载体。县内系统调查水文化遗产255项,形成《浦江县重要水文化遗产调查名录》《浦江县重要水文化遗产集锦》《浦江水仓》系列成果,为亲水空间沉淀深厚底蕴。嵩溪村明暗溪、刘笙村水仓、巧溪村拗井等10余个“浦江水仓”水文化载体相继建成,让历史与现实在水边对话,让市民在亲水的同时,读懂浦江县的水韵人文。
深化改革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如何更好地发挥水库的天然生态价值,唤醒沉睡的水利资产?浦江县以金坑源区块项目“水生金”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去年12月,金坑源区块项目将仙华水库、金坑岭水库、外胡水库3座水库的优质水资源与仙华水厂经营权组合成“资产包”,将30年经营权转让给杭钢集团下属紫光环保公司。这不仅标志着浦江县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水资源科学开发、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新路径。
在该项目中,浦江县政府授权县水务局具体实施经营权出让工作,在确保水库和水厂所有权以及水务局行政管理职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出让一定年限的经营收益权,有效破解原有资产所有权分散带来的投融资壁垒,为推动水利基础设施自然垄断环节走向独立运营与市场化改革探索出可行路径。
近年来,浦江县围绕“政府增税收、集体增收入、企业有利润、生态有反哺、百姓能受益”目标,构建起一套水生态价值实现体系,有序推进区域水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目前已成功探索全域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反哺保护修复的可持续投入模式,获得融资金额61.4亿元,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
近两年,浦江县以“小切口”博“大空间”,连续争取国家级、省级水利改革试点14项。其中,浦江县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业用水权改革国家级试点,通过创新“水权确权、有偿使用、节水转让”机制,不仅实现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还推动村集体通过农业用水权回购年增收50万元,灌区用水权转让年收益100万元,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格局。
水旅融合 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家门口的河湖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不仅成为人们的“诗和远方”,也走出一条清晰的“以水兴产、以水促富”的发展路径。通过推动水、文、旅、体深度融合,去年浦江县接待游客789.4万人次,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超75亿元,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共富动能。
今年,浦江县积极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与特色体育赛事相结合,先后在大畈乡、檀溪镇等地举办多场垂钓比赛,吸引全国200余名垂钓爱好者同台竞技。“垂钓爱好者群体流动性强,他们带着鱼竿走遍全国,既是追着渔获去,也是冲着美景美食来。”总裁判长胡伟介绍,浦江县凭借优质生态和特色服务,正成为越来越多钓客的打卡地。
据统计,今年以来,浦江县通过举办垂钓赛事,已为当地带来超过200万元旅游收入,直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土特产销售升温。
近年来,浦江县持续探索“水利+”多元融合发展路径,累计打造旅游、体育、研学等融合项目35个,去年滨水旅游产业总收入达35.5亿元,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上河村的变化,就是浦江县水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上河村背倚青山,面朝壶源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通过不断完善亲水设施,打造七彩网红鱼鳞坝,举办“不夜上河·梦幻水灯市集”,引入水上卡丁船、水幕布电影、水龙表演等水上新业态,该村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热门旅游目的地。“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深挖乡村文化底蕴,定期举办特色活动,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力。每到七八月旅游旺季,村里单日客流量可达4万人,民宿基本上是满房状态。”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介绍。
区域协作、组团共富,是浦江县生态“好水”变区域“活水”的另一亮点。壶源江乡村旅游联盟通过引进专业文旅运营机构和人才,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环通济湖亲水圈充分发挥吴溪文化优势,打响“吴莱状元面”“袅溪清水石斑鱼”等品牌。今年2月,浦江、桐庐、建德成立“S219三地共富联盟”,依托三江之水生态底色,重点打造慢生活微度假区、乡创音乐基地、百味长廊等特色项目,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利益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没有“最终点”,只有“新起点”。未来,浦江县将以全域布局、生态提质、智慧赋能、共享共富“四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从1.0向2.0跃升,力争到2030年全面建成“生态优美、安全可靠、智慧高效、人文彰显、富民惠民”的全域幸福河湖体系,成功创建“全国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县”,让“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更加可观可感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