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俊磊 文/摄
“同学,想找学习搭子、技能竞赛队友,还是兴趣伙伴?扫码填个需求,我们帮你精准匹配。”9月20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新生开学迎新现场,“就‘匠’搭个伴”——“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服务摊位前人头攒动。志愿者手持技能图谱卡片,为新生讲解“搭子”组队模式,现场完成30余组需求登记。
记者了解到,“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源于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学生会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深度洞察。该学院2021年启动这一品牌项目,以“精准匹配、资源共享、成长共进”为核心构建学生发展共同体,迄今已服务学生超4000人次,跨专业协作占比达40%,成为破解学生成长难题的“金钥匙”。
“迎新现场的需求登记,只是我们精准匹配的第一步。”项目牵头人、智能制造学院学生会权益部负责人计汉峰介绍,项目打造“线上+线下”云地两栖需求采集模式:线上通过问卷与动态题库实时汇总分析数据,线下依托班团例会、座谈会,深入了解学生真实需求。
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起覆盖全院2200余名在校生的需求数据库,绘制包含3D建模、红色宣讲等240余项标签的“智能制造技能图谱”,梳理出思想引领、技能竞赛、兴趣拓展、健康生活等12大类、30余小类组队方向。计汉峰说,如今该学院“搭子”匹配成功率超85%。
“原以为‘搭子’只是线上聊天,没想到校园里有这么多可以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还能组队走进企业体验职场。”新生杜飞翔在迎新摊位登记技能提升需求后,通过“技能图谱”匹配到一位擅长机械制图的高年级学长。下个月的“搭子集市”,两人将去技能秀场看PLC编程、工业机器人编舞展示,准备明年组队报名参加职场体验。
“搭子”协作如何从初步联结走向深度融合?团队打造了“校园常态 + 校外实践”的多维实体协作体系,覆盖学生从入学适应、兴趣发展到职业探索的全成长周期。2023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陆梓嘉是协作体系的受益者。今年6月,他通过“搭子交友角”加入“不瘦不散减脂搭子”小组,和伙伴们一起线上打卡、线下约练,3个月成功减重7.5公斤。
针对有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该项目还打造了“职场体验搭子”专属实践阵地。每年组织学生以“搭子组队”形式,开展为期两周的沉浸式职场实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秦叙桓曾组队参与实践,在企业实时数字仿真系统中处理了800多个模拟故障数据。“在实操中提前接触到行业核心设备,比课堂内的单一学习高效很多。”
在这一品牌项目的推动下,金职大智能制造学院学生近两年专利申报量同比增长40%,孵化出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团队40支,在“国创赛”“振兴杯”等双创赛事中斩获5项国赛金奖……
“迎新摊位的火爆,让我们看到学生对协作成长的迫切需求。”智能制造学院团委书记李翔表示,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专业+兴趣”双驱模式,探索校企“师徒搭子”、跨校“项目搭子”等新形式,为培养“精技艺、强协作、有温度”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