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建高 文/摄
近日,在兰溪市马涧镇国际杨梅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所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杨梅产业促进分会秘书长张淑文副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为该镇几十名杨梅种植大户指导种植技术。这是兰溪市政协组织的“联谊联技”行动之一。这一场杨梅产业专题培训,解决了种植大户不少疑惑。
在素有“江南水乡”美誉的兰溪大地上,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如明珠般闪耀——从酸甜多汁的杨梅、枇杷,到清香醇厚的毛峰茶叶,它们不仅是这个传统农业大市的金色名片,更成为助农共富的“金钥匙”。数据显示,这些地标农产品种养面积达15.3万亩,覆盖农户2.3万户,户均年增收2.2万元,间接受益农户超7万户。
党建引领筑堡垒
三级联动聚合力
“党建是引领,机制是保障。”兰溪市政协以党建为统领,构建起“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履职小组”的立体化助农体系。由政协副主席挂帅的地标富农指挥部,每季度召开专题议事会攻坚产业堵点;杨梅、枇杷、茶叶等履职小组则由政协委员牵头,联合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每月深入田间,摸清农户需求。
今年6月,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带队来兰召开“智汇农情”“地标富农”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专题协商会。这是兰溪市政协历史上的首次三级联动协商会。从智能化大棚到精深加工车间,调研组详细了解马涧杨梅产业细节。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精准建言,省市县三级职能部门即时回应,形成“调研—协商—落实”闭环。通过这种“三级联动”模式,基层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得到更高层级政府部门的呼应,让资源高效流动,成为破解农业瓶颈的“金钥匙”。
协商议事解民忧
精准服务暖民心
“以前智能大棚是摆设,现在手机远程就能调温施肥,电费还降了20%。”黄店镇枇杷种植户周庆权道出了协商议事的实效。针对地标产业痛点,兰溪市政协创新“三堂会审”机制,在民生议事堂上,政协委员、专家、职能部门面对面破解难题。
此前,有种植户反映用电贵、信号差,经多轮协商,供电公司将131户种植户用电纳入农电范畴,每户月均省电费150元;移动公司一周内新增2座基站,彻底消除信号盲区,让智能化大棚实现远程精准管控。不仅如此,兰溪市政协还通过组织“请你来协商”活动,推动解决果农融资“难、贵、烦”问题,促成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建设,完善产销冷链体系,让农产品“走得更远”。
联谊联技促赋能
科技驱动强产业
“科技提效益,文化添价值。”兰溪市政协通过“联谊联技、地标共富”行动搭建起多元协同的赋能平台。今年3月,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家服务团,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的6名地标产业专家,与本地23名农技骨干共同成立“专家委员工作室”,形成“1名专家+3名技术员+N个种植户”的帮扶链条,全年开展技术服务百余次。
专家团队聚焦产业核心难题精准发力。针对杨梅保鲜期短的问题,研发出复合保鲜技术,使常温保鲜期从2天延长至7天,助力兰溪杨梅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匈牙利等国;邓余良高级农艺师的茶叶工作室,则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兰溪茶叶丰产丰收。注重完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专家带徒”“田间课堂”等模式,全年培训种植户500余人次,培育出上百名掌握智能种植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强村富农夯实坚实基础。
跨市跨省拓市场
同心共富向未来
在兰溪市政协组织的“认养一棵梅”公益活动中,144棵杨梅树一周内被认养,认养者既能收获果实,又能体验采摘;对接兰溪高速服务区,让柏社杨梅“直上高速、直供司乘”,销售额近100万元;发起“八婺同心助农促富”活动,在金华多地设地标展销点,举办杨梅推介会。
不只立足本地,更要放眼全国。兰溪市政协与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共同协调对接,10个省份1.3万家兰溪美食店同意助销地标农产品,美食与地标有机融合打开富民增收新路径;更与吉林省梨树县跨省结盟,借助游埠早茶网红流量,举办“梨树兰溪·同心助农”推介会,吸引近万人参与,两地企业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互补。
着眼长远,兰溪市政协正推进“一品一范”创建:规划地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开发杨梅酒、枇杷膏等产品;制订三年培训计划,通过“专家带徒”提升产业水平;组织企业参加展销会,让“兰溪地标”走向更广阔市场。“以前守着果树糊口,现在收入翻番还学了技术,日子有奔头。”这是兰溪农户的共同心声。
在兰溪市政协的引领下,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兰溪地标”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奏响助农共富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