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冰冰
走进“浙中蜜蜂第一村”磐安县尚湖镇黄林坑村,67岁的养蜂人陈天神站在蜂箱旁,指尖轻抚蜂蜡,蜂鸣如乐萦绕耳畔。“我们的药蜜品质好,价格高。”他言语间透着欣慰。
“我们黄林坑村有230亩蜜源林,销路不错。未来要科技赋能,开发高端产品,让土蜂蜜也能‘洋气’起来,让小蜜蜂酿出‘大产业’。”尚湖镇党委书记周群山说。
近年来,磐安县积极发展生态药蜜产业,成立全国首个生态药蜜产业协会,并以此为契机打造磐安药蜜公用品牌,申请注册“药乡蜂谷”公用商标,统一设计定制产品包装,实行蜂产品生产、质量、品牌、包装、价格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推动全县生态药蜜产业朝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健康有序发展,将“中药材产业和中蜂产业”有机融合发展。2018年至今,全县中蜂养殖产业带动3000余户蜂农实现年均增收超5万元,一罐罐金黄的蜂蜜不仅鼓起村民“钱袋子”,更酿造出产业兴旺、乡村和美、文化繁荣的乡村振兴甜蜜新图景。
在磐安,像黄林坑村药蜜这样的土特产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磐安孕育出了丰富的农特产品,先后荣获“中国药材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中国高山茭白之乡”和“中国香榧之乡”等美誉,涌现出磐安云峰、磐安香菇、磐五味、磐安高山茭白、磐安五爪姜、磐安土鸡、双溪板栗、黄里香榧、仁川山茶油等众多品牌农产品。从杨山西瓜的丰收喜悦到江南药镇的百亿产业链,从高山油茶的“荒山变金山”到“好一磐”品牌的强势出圈,磐安县通过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让原本藏在深山的“土疙瘩”变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立足乡土 让土资源迸发新活力
“土”是根基,“特”是优势。磐安深谙此道。
在仁川镇洋山头油茶基地,连绵的油茶林郁郁葱葱,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仁川镇天网片区地处高海拔地区,过去,由于海拔过高,种植普通作物的收益十分有限,当地村民守着青山却难以致富。“但山区也有山区的独特优势,发展油茶产业,就是产业帮扶的良方。”仁川镇党委书记朱培滨道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
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高海拔的生态优势,通过扩种、抚育等方式盘活低产林地,创新采用“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累计建成油茶基地2.8万余亩。昔日荒芜的山地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不仅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更让当地农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立足乡土,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的土特产正破局出圈。近年来,磐安县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土特产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连片种植+标准示范”的发展格局。茭白、茶叶、香菇、五爪姜等产业日益壮大,成为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双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产融合 为特色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土特产的提质增效,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产值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正成为土特产发展的新增长点,让特色产业在融合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
在江南药镇,一株株看似普通的草药,正演绎出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当地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契机,将磐安道地中药材进行深加工,衍生出横跨药膳美食、保健饮品、日化美妆等多个领域的创新产品。如今,这里的中药材产、销、旅一体化全产业链日趋成熟,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大关,让“一味药”绽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产融合发展是提升土特产全产业链增值的关键路径。”磐安县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打造高效能产业链上,县里一方面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在技术改造、生产标准化和产业集聚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的文化和旅游价值,通过“土特产+文化”“土特产+旅游”“土特产+康养”等新业态,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全县已培育出中药材、茶叶2条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山地蔬菜、食用菌等一批“优而强”“美而精”的农业特色产业链也在加速形成,为土特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引领 让深山珍品走向广阔市场
深山的“土货”虽好,但如何让它们走出大山被更多人喜爱,是磐安县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为此,县里着力挖掘产品的多元价值、擦亮“金字招牌”、拓展销售平台,让深山珍品真正走向市场。
去年磐安县倾力打造的“好一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通过品牌授权、统一包装、多元营销等方式,磐安县健全了以“好一磐”养生土特产为统领,药、菜、茶、果、味为主体的“1+5+N”品牌体系。同时,积极搭建品牌营销店、山海共富窗口,打通商超零售、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多维渠道,推动磐安农特产品销售向区域化、精品化、定制化迈进,让深山珍品走出磐安,成为全国市场的抢手货。
走进位于磐安县城宝龙沿溪商铺的“好一磐”品牌店,仿佛踏入了一座微型磐安农特产博物馆。门头“好一磐山水、好一盘美味”的宣传语格外醒目,店内货架上整齐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包装雅致的黄精茶散发着淡淡药香,玻璃罐装的香菇酱色泽诱人,真空包装的高山小萝卜鲜嫩饱满,还有陶坛封存的磐安大曲酒、印着传统纹样的药食同源茶糕……每一件产品都贴着统一的“好一磐”标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磐安的山水故事与人文韵味。
磐安县还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战略,集中力量做实做强“磐五味”“磐安云峰”“磐安香菇”等品牌,提高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社会认可度。此外,磐安县还积极开展绿色认证,推动生产企业运用认证工具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培育一批高端农产品和农业认证品牌,建立绿色认证采信应用和推广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符合要求的出口企业入驻“三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助力磐安土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资源挖掘到品牌打造,从传统加工到创新融合,磐安县正通过“土特产”振兴工程,让一个个原本普通的“土疙瘩”变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从杨山村的瓜田到江南药镇的车间,从“好一磐”的货架到农民的笑脸,磐安的土特产故事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这里,乡土资源通过产业化、品牌化、融合化路径,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富动能。正如一位老农所说:“现在种地不再是土里刨食,而是‘土里掘金’。”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产业变革,或许能为山区县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精彩的“磐安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