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这是一扇窗,为世界提供借鉴”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6版:财经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许健楠 通讯员 许梦云/文 蒋敏/摄

在婺城区岩头村的金华陶笛博物馆,有一款用婺州窑工艺制作的茶笛,既可以当乐器,也能当茶具。这款“金华特色伴手礼”让津巴布韦教师泽索·布莱特爱不释手,她因此深受启发:“津巴布韦农村可以借鉴中国乡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回国后,我将在本地积极推动传统技艺的商业化发展。”

近日,由商务部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卓越教师培养研修班开展实地体验活动,来自津巴布韦、冈比亚、克罗地亚、埃及、格林纳达和乌兹别克斯坦6个国家的26名学员,走进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和雅畈镇汉灶村,体验金华地方传统文化,感受金华乡村振兴成果。

看着各种主题的乡村博物馆以及琳琅满目的乡村特色产品,学员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感叹金华乡村产业的发展成就。

“在津巴布韦,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如何推进乡村发展是一个难题,金华乡村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泽索·布莱特表示,推动传统技术的商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津巴布韦的传统技艺,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坛头村,他拿着手机一直在拍照,生怕错过值得学习的做法。

在岩头村,学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婺州扎染技艺。扎染不仅具有商品价值,更承载着文化与历史内涵。在“婺州扎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温国香的指导下,学员们亲手尝试制作扎染作品。来自埃及的雷哈布·阿里感叹:“我非常高兴体验了扎染这项技艺,打算将作品送给女儿。”来自克罗地亚的玛丽亚娜也认为这次体验令人印象深刻:“这段经历非常棒,我还打算带一些具有金华地方传统风格的礼物送给妈妈。”

学员们不但走进金华陶笛博物馆,还在希桐琴箫馆近距离接触中国古琴。在外国友人面前,馆长严纪飞全神贯注地制作古琴,不时用手指轻轻敲打,再放在耳边分辨音质并加工修正。严纪飞从16岁开始接触中国传统乐器,与琴相伴已有20年。他师承斫琴大师田双琨,扎根在岩头村建起希桐琴箫馆,专门从事古琴制作和技艺传承。

在汉灶村,学员们参观了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向学员们介绍了婺州窑的历史故事。在参观过程中,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了各具特色的陶艺作品。无论是器物的形状还是表面的纹理,都展现了学员们对这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理解,从中领略到婺州窑蕴含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令他们难忘。

乡村博物馆既是展示金华文化特色的窗口,也把更多年轻人留在乡村,创造了独特的乡村商业模式。在浙江,这样的乡村博物馆已经超过1000家。乡村博物馆“馆小志大”,引来外国学员们的连声赞叹。

走进金华的乡村,只见路面整洁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生机勃勃,蔬菜瓜果长势喜人,村庄处处透着绿意和雅致。“金华乡村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借鉴中国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思路,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非洲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泽索·布莱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