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产业基因转化为创新教育课堂
日期:09-13
记者 陈月丹
记者昨从市科协获悉,省科协日前公布新一批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金华有4家入选,分别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至此,我市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已达13家。
此次我市入选省级新质生产力科普馆榜单的4家科普馆为:浙江宇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光膜小镇科普体验馆、中国铁皮石斛博物馆、金职大航空精密制造产教园。它们与首批入选的金华航大北斗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兰溪市镁材料研究院、三航数字技术(浙江)有限公司、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9家馆(点)共同构成我市科普体验网络。
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点)通过直观、互动方式,让市民能与先进技术“亲密接触”,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除了科普馆(点)建设,市科协联合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与科普产业联盟,精心策划发布了我市10条“科普Citywalk”研学路线。这10条路线遍及全市各地,串联起我市的科技场馆、自然保护区、特色产业园区等科普场所,每条路线独具特色,既可以从金华科技馆出发叩响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的大门,也可以走进金华特色两头乌产业园探寻国家级优良猪种现代化、智能化养殖的产业奥秘。
13家特色科普馆,10条主题Citywalk路线,正在日益将这座城市的产业基因转化为创新教育的生动课堂。
科普扎根产业。兰溪镁材料馆背后是当地新材料产业,宇芯集成电路馆对应了正崛起的电子信息产业。每个馆都是产业链的延伸,观众看到的是技术,触摸的则是金华经济转型的真实脉搏。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大型科技类展馆,这些科普馆、科普研学线路走出了“散点式、专业化”新路——不求规模最大,但求与本地产业联系最紧。北斗导航不只是模型,生物医药不只是标本,而是本地企业的研发成果和产业结合。
10条“科普Citywalk”路线,还是10条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链。在义乌,从森山的铁皮石斛到华川的垃圾发电,一条路线串起“生态科技循环”;在武义,从茶叶发酵到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从抽象术语变为可触达的体验。分散的场馆和孤立的技术串珠成链,让公众在“走中学”,在体验中理解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实现科普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新质生产力既要“顶天”攻关,也需“立地”科普。此次发布的科普路线中,融入了“夜间科普”“AR生态展”等年轻化元素,吸引了新一代关注科技。从“看展”到“走路”,从“听讲”到“互动”,这种转变是科普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演进。当一座城市愿意将最前沿的产业成果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让市民在家门口触摸产业未来,这座城市的创新转型便拥有了最深沉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