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记者 胡哲南)医疗保障结算机制的优化,是深化医保改革、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环。记者昨从我市医保基金“三结算”改革持续落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全面推进“医保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对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对商保公司同步结算”的“三结算”改革模式。目前,三项改革均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累计为医疗机构即时拨付基金3.02亿元,实现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全覆盖,为6516人次完成商保同步理赔351.12万元,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重塑医保结算新格局。
针对传统医保基金拨付周期长、医疗机构垫资压力大的难题,我市创新构建“日结算、月核算、年清算”的新型结算体系。通过流程再造与智能管控,医保基金拨付时限从30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1个工作日,效率大幅提升。
在具体操作中,“日结算”机制按前一日职工医保申拨额的70%优先拨付,快速补充医疗机构流动资金。截至目前,即时结算已全面覆盖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累计拨付医保基金达3.02亿元。资金周转效率的显著提升,使医疗机构得以将更多资源从“资金统筹”转向“服务优化”,集中精力改善诊疗环境、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下一步,我市将逐步把即时结算范围延伸至二级以下及基层医疗机构,并深化“结算—采购—支付”全链条协同,进一步释放医疗机构发展活力,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为破解医药企业货款回收慢、中间环节多的困境,我市今年重点推进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直接结算改革。通过三大举措打通资金流转堵点:规范流程,制定医保、医疗、医药三方对账及结算标准,明确拨付时限;全面覆盖,指导医疗机构完成授权签约与系统配置,截至4月底,所有符合条件的定点医药机构均接入平台,实现药品、医用耗材货款直接结算“无死角”;分类管控,对国家集采、省际联盟集采等中选品种及国家医保谈判药,要求验收入库次月底前结清货款,非集采品种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我市将货款结算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对结算及时的机构给予预付金、集采周转金等倾斜支持;对逾期支付的机构依法暂停即时结算。同时,持续完善智慧医保系统,确保结算安全高效,为医药企业研发、生产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保障药品耗材供应质量。
传统商保理赔“材料多、周期长、跑腿累”,我市以省级试点为契机,联合上海保交所创新“双平台一通道”理赔模式,打破医保与商保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通与流程整合。目前,全市2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含17家三级机构,接入率89.47%)已完成系统改造并接入该模式,3家保险公司的84款产品实现院内实时理赔。参保人出院时无需提交病历、票据,即可完成商保理赔,理赔周期从30天缩短至“秒到账”,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截至目前,同步结算已累计服务6516人次,赔付金额达351.12万元。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完善“双平台一通道”运行机制,积极扩大医疗机构和商保机构接入范围,推动同步结算应用扩面提质,不断提升服务便捷性和群众满意度,深化商业健康保险一站式结算改革,全力擦亮全民安心医保城市“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