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益晓
日前,浙江接连发布两份榜单——2025年“浙江制造精品”和2025年度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金华分别有23项产品和16家企业产品入选。
作为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重要项目,“浙江制造精品”旨在促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新产品则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开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两份榜单虽侧重点不同,但共同反映一批优质的“金华制造”在不断涌现,不仅代表着高品质与高技术水平,也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体现。
打造精品 提升影响力
切割、组装、检测……浙江好易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一台台智能晾衣机有序下线,将发往全国各地。
智能晾衣机有多先进?“这款电动晾衣机产品采用晾杆侧翼收纳和机身纤薄设计理念,整机收纳后仅9.9厘米厚;能巧妙融入各种家装环境,同时拥有大容量晾晒分区,且带有‘短路保护、警报提示、超重保护、电机故障保护、过压保护、浪涌保护、电影隔离保护、遇阻保护’八重防护,让用户晾晒更安全。”好易点副总经理马双斌指着眼前这款1S多功能版智能晾衣机介绍说,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评2025年“浙江制造精品”。
浙江制造精品主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要求,重点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产业能级高、带动作用强的专精特新产品,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培育能力与市场推广度为目标,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25年“浙江制造精品”名单,与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高度契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21项“浙江制造精品”,此次上榜的23项产品涉及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智能家居等产业,凸显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的战略布局。
以1S多功能版智能晾衣机为例,该产品首创晾衣机遇阻即停升降控制方法和晾衣机升降控制装置,相关技术获发明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5件,在智能家居领域中填补了晾衣机遇阻即停、轻抬上升等智能控制的技术空白,替代了相关进口需求,颇受用户青睐。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提升“金华制造”品牌知名度,已连续开展三届“金华制造优品”评比活动。“金华制造优品”分为先进制造类、特色(消费品)类两个类别。比如,先进制造类,以全市十条重点产业链涉及领域为重点,通过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制造方式转型升级等手段,开发生产一批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类精品。
截至目前,我市共评选出80个“金华制造优品”,获此荣誉的产品可申请使用“金华制造优品”标识,优先列入“品字标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培育库等。同时,根据《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意见》,给予市区新认定“金华制造优品”的产品一定政策奖励。
推出新品 增强竞争力
工业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使用功能的产品。2020年以来,我市被认定为省级工业新产品项目共计2026个。
此次我市入选的16个产品“新”意十足,涵盖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特色专用装备、先进交通装备、新材料、消费品等多个领域。比如,正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导轨浮动式轻型翻转锯”,该产品融合传统台锯和斜切割机功能,可高效切割型材、塑性材料、木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木工装潢、机械、航空航天、林业等领域,具有工作效率高、安全性能好、功能多、切割精度高、使用方便等优势。据悉,这款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地,截至目前产品销量6万多台,产值超5000万元。
持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上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政策扶持、财政补助、平台建设、服务优化等,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具备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新产品与关键技术。
以工业设计为例,这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我市已连续举办13届中国金点工业设计奖大赛,推动工业设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该赛事始终秉承“企业出题、机构解题、市场阅卷”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参与评价过程,确保设计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提升产品价值。
目前,我市现有制造业企业11.2万家,已培育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2家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3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14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设计成果交易超2000件。近年来,我市平均每年立项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市级技术创新项目200个,每个项目平均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两新”融合 注入发展力
无论是制造精品还是打造新品,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换句话说,产品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成绩单,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最直接的方式。
近年来,我市聚焦强“链”、聚“人”、活“钱”、夯“技”四方面,探索先行路径,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加快建设金华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7.6%,高于全省平均8.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三。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是集科创中心、人才中心和智库中心三位一体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该院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器+产业基金”产品导向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国际上首创血糖响应性安全长效智能胰岛素周制剂,发明长效贴敷式药物输注贴、轻量化AR智能眼镜等多项标志性成果。如轻量化AR智能眼镜,不仅集成超低功耗芯片平台与端云结合的大模型AI技术,更融入同步翻译、人工智能、导航等诸多实用功能。据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单国峰介绍,这款眼镜已获批量化订单,并完成近1000万元融资,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化潜力。
浙江超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两新”深度融合的样板之一。2022年,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李熹平带领团队成立超领智能,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公司聚焦纤维增强工程材料3D打印领域,构建“教育筑基—科研攻坚—产业反哺”模式,形成国内首个颗粒3D打印全产业链技术平台,开发了从桌面级到大型米级设备的完整产品线。如今,超领智能的技术广泛应用于风电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3D打印装备也受到市场好评,预计今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以“两新”深度融合来推动产品“上新”,我市着力打造系统性生态,涵盖政策支持、平台支撑、人才保障、金融助力等。
比如,今年我市制定出台《金华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该条例第十七条指出,纳入国家、省、市级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目录的产品,政府有关部门及国有企业应当依法加大采购力度,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又如,构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矩阵,深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全场景成果转化生态,形成聚焦“从0到1”的基础研究,延伸到攻坚“从1到10”的产业共性技术,实现“从10到100”的产品迭代与量产闭环体系,有力助推技术定型、产品定型、生产定型。今年,2家概念验证中心入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名单,浙江光电子研究院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库,系全国唯二、全省唯一的“量子信息”领域平台。目前,我市有全省重点实验室11家,市技术创新中心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125家。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命题,也是助力“金华制造”向高向新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