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静
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一集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12次在义乌市场与商户面对面交流,他在“义乌现象”的背后看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内在关联。义乌的崛起,本质上是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势能的生动实践。从“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独特发展轨迹中,我们清晰窥见文化的流动性、阐释性与强大驱动作用。本文旨在剖析文化力量如何深刻塑造义乌发展路径,为理解文化发展观的正确性与时代内涵提供样本。
文化赋能
赋予经济发展深厚人文价值
“精神聚人心”。通过对义乌等地的深入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浙江特有的文化精神、人文优势。
义乌市场经营主体突破120万户(个体工商户占比72%),外资主体超万户,构成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其独特之处在于强大的文化融合力,“不同信仰共念‘生意经’”的民间智慧,诠释了“人人平等享有创造财富权利”的商业伦理。
2024年,义乌的电商、跨境电商交易额分别达4924亿元与1401亿元,“一只手机创业”的包容文化,使之成为创业天堂。这种商业文化源于义乌农民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
历史上,义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义乌农民以鸡毛换糖的智慧走出乡土,在精耕细作的传统中淬炼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人文精神内核——勤劳、坚韧与解决问题的创新本能。
如今,这种精神在市场经营者身上得以传承,他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耕细分领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支撑贸易韧性;尤其是女性经营者,将“种地不离田头,看店不离柜台”的传统美德融入全球贸易,以朴素诚信赢得国际客商信赖。
在义乌,人文价值是内生于发展模式的核心。文化激发个体内生动力,塑造了尊重市场、崇尚实干、坚韧创新的社会氛围,使义乌在成就个体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发展。义乌精神正是这种人文价值的集中升华。
文化塑形
赋予经济发展极高组织效能
文化为经济活动的组织协调提供深层支撑,提升治理效能,构建高效协同的内生秩序。义乌的组织建设包括市场和政府两部分,有特色的组织效能生成与个体的文化觉醒密不可分,同时也受益于地方组织建设过程中对地方文化传统的有意识吸纳。
2005年,义乌国际贸易额首超内贸,标志着外向型经济转型成功。其间,经营者不仅适应外贸规则,更成功扭转人们对义乌小商品的质量形象。这背后,是政府“放水养鱼”、构建“内生秩序”的治理智慧。
义乌的外资经营主体破万人,常住外籍人口约2.9万,他们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和平相处。传统的“义利并举”商业文化,在国际社区生活圈、“世界商人之家”交流平台及“以外调外”的纠纷调解机制中得到成功转化,从而构建了一个高信任度的跨文化商业社会。这种文化包容与融合显著降低了跨国交易的制度成本与沟通障碍,自发形成高效、稳定且富有韧性的全球商业网络,大大提升区域经济的组织与运行效能。
义乌治理效能提升,根植于“民本”“经世致用”等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理智慧,为政府构建“内生秩序”、协调多元主体、实现高效治理提供价值指引和行动逻辑,有效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文化驱动
赋予经济发展更强竞争力
文化赋予经济体强大的反思、适应与创新能力,是应对挑战、赢得持久竞争力的核心动能。义乌小商品贸易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直伴随着不确定性风险。“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精神成为文化发展力的重要特质。务实求稳、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义乌多年来直面挑战、从容应对的自信所在。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高质量发展压力,义乌以“十问义乌”掀起大讨论,直指未来发展蓝图、市场竞争力、国际化路径等核心议题。2013年,当电商浪潮冲击传统市场,义乌又以“九问义乌”自揭“家丑”,深刻拷问精神传承、改革锐气、危机意识、创新方向与市场升级等深层挑战。这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本质上并非简单的策略调整会议,而是根植于义乌文化基因的集体反思与战略校准仪式。它迫使整个社会系统直面痛点、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最终催生《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决定》等一系列关键决策。
这种由文化驱动的深度自省与主动求变,正是义乌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源泉。它使义乌能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规则重构、需求结构剧变等逆风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与行动敏捷。
义乌的持续竞争力,源于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的深刻危机意识、开放思维与变革精神。义乌的腾飞绝非偶然,雄辩地佐证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义乌实践昭示,那些根植于地域、涌动于民间的优秀文化基因,一旦被充分激活、融入发展实践,便是塑造持久竞争力、引领区域突破的根本性力量。义乌之路,正是文化伟力赋能发展的时代典范。
(作者单位:中共义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