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
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聚力持续缩小“三大差距”,这对于山区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山区乡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山区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劳动力短缺、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瓶颈,是区域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加快山区乡发展是关乎民生、关乎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进程的大事,但绝非靠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实现,必须综合施策、多维协同、久久为功。
一 坚持强内功与聚外力相结合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资源禀赋与产业生态是山区乡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支撑。应立足“生态立乡、特色兴乡”,通过内育产业动能、外接发展资源,构建“内生增长+外部赋能”双轮驱动模式。
深挖生态资源价值,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指引,系统化开发山区立体生态资源。做精生态农业。依托山区昼夜温差大、空气质量优、水土污染少的优势,重点发展高山蔬菜、有机茶叶、道地药材、特色水果等绿色有机产业。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做活生态文旅。推动农旅融合,整合产业与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复合型业态。做强数字农业。引入5G智慧农业系统,在山区推广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解决因地形复杂导致的管理成本高问题。搭建山区农产品直供平台,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拓宽销售渠道。
深化多维帮扶机制,激活外部资源赋能。聚焦“产业互补、要素流动、成果共享”,拓展“百镇共建”内涵,升级现有50对结对乡镇合作模式,打造结对共富典范。发展飞地经济破解空间制约。支持山区乡在平原强镇或工业园区共建飞地产业园。做好共建项目增强造血功能。鼓励强镇将商业载体、销售渠道向山区乡开放。支持山区乡在强镇设立生态产品体验店,同步链接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引流”闭环。继续实施山区乡农民下山搬迁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实现应搬尽搬。同时,生态化开发利用下山搬迁村旧址。切实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公益林面积、地表水水质与补偿标准挂钩,提高山区乡在生态保护中的收益分成。
强化项目招引落地,放大龙头带动效应。建立山区乡重点项目库,聚焦农文旅融合、农产品深加工、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从项目洽谈、落地到运营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建由乡镇干部、农技专家、金融专员组成的服务专班,帮助企业解决用地审批、技术难题、市场对接等问题。鼓励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农户建立“保底收购+分红”利益联结机制。
取消山区乡经济指标考核,促进可持续发展。重建山区乡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取消经济指标考核。重点考核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维护、生态经济与特色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内容。
融入城乡融合发展轴,推进区域抱团发展。依托城乡融合发展轴,将山区乡纳入区域协同共富发展体系。坚持沿轴集聚、片区联动。根据区域地理、产业、经济基础,通过党建联建、产业合作联动、基础设施共建、资源与公共服务共享等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探索“大镇带小乡”组团发展。
二 加强数字赋能与资源整合
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公共服务水平
针对山区乡公共服务“小散低”问题,依托“数字金华”建设优势,以资源下沉、服务升级、供需匹配为核心,构建“数字化+集约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从基本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
在教育领域,构建“数字孪生+精准供给”教育生态。全域推进“互联网+教育”一体化改革,推进山区乡学校智慧教室、远程互动课堂全覆盖。搭建山区教育云平台,汇聚全市名校优质课程资源,通过AI学情分析系统为学生自动推送分层学习方案。推广“共建型教共体”“融合型教育集团”“数字教研共同体”等模式,由城镇核心校与山区乡薄弱学校结对,以及依托浙教钉平台开展跨区域教研。此外,强化师资“引育留用”全链条保障。实施“银龄教师支援计划”“青苗教师专项”,提升山区乡学校教研水平。
在医疗领域,构建“数字医共体+立体服务网”。打造县域“5G+智慧医疗”闭环体系,建设三级联动数字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整合山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搭建县域全民健康数据平台,实现诊断智能化、配送无人机化、转诊便捷化。基层卫生院接入AI辅助诊断系统,构建无人机急救网络,开通山区患者绿色转诊通道,减少上转患者等待时间。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布局老年病科、中医科等专科次中心,县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实施“白衣天使扎根计划”,定向培养本土化村医。村级设立医疗服务点并给予财政补贴。
在文化领域,构建“数字文化圈+特色IP”服务矩阵。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升级版,布局“线上+线下”文化新空间。线下建设镇级文化综合体、乡级文化驿站和村e家书房。线上开发水墨金华文化云平台,整合红色旅游、非遗技艺、民俗活动,山区乡居民可通过电视端、手机端实时参与。激活山区乡特色文化资源价值,培育“一乡一IP”文化品牌,包括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生态文化。
三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增强交通与旅游协同发展效能
针对山区乡交通瓶颈与旅游发展需求不匹配问题,以路景融合、智慧赋能、多元供给为导向,构建内畅外联、快旅慢游的交通服务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从通达向通畅通优升级。
实施路景联动提质工程,打造旅游交通主动脉。构建“环形串联+节点辐射”路网体系。重点推进瓶颈路段改造和特色化景观提升。对热门景区周边窄路实施拓宽工程,把旅游公路打造成“四季有景”的风景道。推进“四好农村路”与产业深度融合。新建、改建连接高山茶园、中药材基地、民宿集群的产业路,形成“基地+景点+市场”直达通道。在公路沿线合理规划农产品集散中心,实现生鲜农产品上午采摘、下午进城。
引入数智化管理手段,提升通行效率与服务体验。构建数智公路监管系统。借鉴永康“一路一码”模式,实现山区乡公路动态监测、应急响应等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创新“预约公交+定制客运”服务模式。针对偏远山区客源分散问题,构建“近期灵活预约+长期智能匹配”的客运体系。试点共享巴士模式,支持多人合乘拼车。
完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旅游集散地建设县级旅游换乘中心,提供景区直通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引导游客换乘小型车辆进入景区,缓解核心景区停车压力。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和新能源充电设施覆盖,助力绿色旅游发展。
四 创新政策举措
强化山区乡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山区乡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动能。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通过政策创新、机制突破与生态营造,构建“本土人才提质、外来人才集聚、专业人才赋能”的立体化人才格局。
激活乡土人才“内动力”,打造带富“主力军”。建立全维度乡土人才数据库。乡镇牵头、村社联动,开展乡土人才普查行动,重点挖掘三类人才,即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建立“一人一档案”数字平台,接入“浙里人才”系统,动态记录技能等级、创业需求、帮扶记录。实施“归雁领航”返乡创业计划。通过创业补贴、金融支持、乡情感召等,吸引人才回流。
创新“柔性引才”模式,破解高端人才“引进难”。实施“项目合伙人”招引计划。针对旅游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发布山区发展紧缺人才目录,采用“底薪+分红+期权”模式引进高端人才。在金义新区、义乌高新区设立“山区人才飞地”,允许引进人才在城区办公,远程为山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其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可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团队。推行“周末专家”“候鸟人才”机制。面向教育、医疗、农业领域退休专家,推出银龄振兴岗位,吸引其到山区发挥余热。
培育乡村CEO与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数字化经营团队。实施乡村CEO培育工程。面向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通过“公开选拔+能力测试”选拔乡村CEO,联合浙江大学、淘宝大学开展“理论学习+实践实训”集中培训,允许乡村CEO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打造“数字新农人”孵化基地。在山区乡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开展直播带货特训营,邀请头部主播现场教学,免费为职业农民提供“浙农云”等农业数字化平台用于培训。设立山区数字创业园提供免费办公场地、代运营服务、流量扶持。
(本文系市咨询委2025年度重点课题,作者系市咨询委副秘书长、城乡建设组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