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以制度、科技与产业三螺旋创新 驱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郑小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金华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在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机制优化、政策迭代、举措创新等制度创新层面要求的同时,指出金华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金华要持续推进制度、科技与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助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强劲的发展动能。

内生型制度、科技与产业创新 是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华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创新为牵引、产业创新为核心,走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正是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力,创新日益成为金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的鲜明标识,协同创新不断为金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制度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土壤”和“规则引擎”。无论是宏观视角的义乌市场采购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还是中观层面的进口商品行业“最多跑一次”检验监管模式创新,抑或企业层面的管理经营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是金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以“揭榜挂帅”全球引智机制创新为例,面对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金华各级政府通过搭建平台和制定灵活的创新政策,面向全球张榜,协力推动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截至2024年底,金华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榜单超千项,成功揭榜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数百项。如浙江普罗家园药业有限公司发布一项关于高端药物研发的难题,最终由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揭榜并解决技术瓶颈,为该企业新增年产值数亿元。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内生动力,使金华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吸引大量高端要素聚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源头活水。相关资料显示,金华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8年的1.77%提升至2024年的3.17%,增速位居浙江省前列,科技创新直接提升金华的产业技术能级,助力企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金华还全力打造浙中科创走廊,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引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平台体系。如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在短短两年内组建科研团队50余个,转化科技成果30多项,孵化科技型企业20余家,为相关行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持。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体现。产业创新直接做大金华的经济总量,优化了产业结构,塑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如作为“五金之都”的永康正在大规模推进百企数字化改造工程,诸如王力安防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建设行业领先的智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又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通过打造“Chinagoods”数字贸易平台,将全球最大的线下市场全面数字化,至今服务超200万户商户,线上交易额快速增长,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全新贸易生态,从而真正诠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义乌多元化贸易模式的升级和效率的极大提升。

金华在制度、科技与产业三大领域的创新实践,呈现鲜明的市场化驱动、内生性发展和自下而上的内在驱动逻辑和演化特征,其创新动能主要源于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的内在需求与主动探索,政府更多扮演赋能者的角色。在制度创新层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这一改革源于义乌市场经营户、外贸公司、国际贸易采购商在复杂的贸易实践中为规避制度性障碍而自发形成的创新性交易模式;在科技创新领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压力,金华的龙头企业主动布局研发以构筑核心壁垒,企业的内生研发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产业创新层面,金华的优势产业集群多由民营企业自发孕育、链式发展而成,科技成果向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是竞争驱动的内在结果,政府主要通过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方式响应产业界的创新需求,为市场化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

将创新体系势能转化为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强劲动能

金华深入推进制度、科技与产业创新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这制约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制度创新方面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如市场采购贸易监管政策在全国的推广,使金华先发优势相对弱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突出表现为科创平台能级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比较低等问题。在产业创新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能力偏弱,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在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新阶段,金华需要下大力气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融合,逐步形成三螺旋创新模式,将积累的创新势能高效转化为驱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劲动能。

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提升制度改革边际效应。面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政策红利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金华需推动制度创新从“单一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考虑设立长三角制度集成改革试验区或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制度创新示范区,进一步聚焦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发展政策和自贸试验区改革重点,持续优化自贸片区“数字自贸港”制度体系,创新与国际接轨的数字贸易规则,探索新型国际结算和跨境数据监管模式,重塑金华在数字时代的制度竞争优势。

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升战略科技集成能力。针对平台能级不足和成果转化不畅的双重困境,考虑集中资源建设国家级浙中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分步骤集聚战略性科技资源和力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空间。同时考虑在各个县(市、区)组建面向特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平台,根据特色产业集群的技术需求为早期科技成果提供价值评估、孵化培育和产业化支持,有针对性地布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力量。

推进高水平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应用发展能力。针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重点实验室的联合攻关,促进共性关键技术升级;为破解新兴产业创新集聚效应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开展“链群配”专项培育工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引进培育电池管理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环节企业,大制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设立未来产业培育专项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先行布局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未来产业先导企业。

推进制度、科技与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为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能。制度、科技与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此,金华在推进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过程中,要以构建三维创新螺旋式上升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重要目标,实现制度创新保障科技突破、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倒逼制度变革的良性三螺旋循环,最终将创新体系的潜在势能转化为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发展动能。

(作者系婺江潮理论传播平台特约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