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蕾
“最近,我接到不少新生家长的电话,大家很关心每个月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合适。”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工主管熊栎蔚说,很多家长都在纠结,给多了怕乱花,给少了怕不够。
马上就要迎来高校开学季,大学新生即将开启独立生活、自我管理的人生“初尝试”。
一日三餐是大头
记者在社交网络上针对金华大学生发起一项关于大学生活费的小调查,受访的26名大学生,大部分人每月生活费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校园内的日常花销主要是一日三餐、人际交往、生活用品等。
“生活费最大的开销就是吃饭,一个月伙食费一般1000元左右。”在温州医科大学读大二的兰溪姑娘翁家琪说,她现在每个月生活费为2000元,这在同学中比较普遍。除了一日三餐的开销,她会给自己预留约500元,用于奶茶、水果、生活日用品等支出。“剩下的500元有时候能存下来,有时候会用于社交聚会。”
翁家琪回忆,刚入学时有过一段“钱不够花”的时候。“那时候对钱没什么概念,而且刚进入大学交流、聚会多一些,后来慢慢学会理性消费。”她说,一个学期过去,她基本每月还能存下钱,会在周末或假期与同学结伴旅游。
东阳小伙顾林智在杭州某高校读大三,他的生活费除了父母每月给的2000元,还来自在学校周边一个晚托机构兼职的收入。“一周去两天,每天3小时,一个月有500元。”顾林智说,2000元生活费完全够用。“我兼职主要是体验生活。而且,看演唱会、周边游等额外开销就不想再向父母开口,觉得应该自食其力。”
不小气也别攀比
“每个月给多少钱,要根据家庭的整体收入情况、孩子所在城市消费水平及孩子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在每月生活费的问题上,义乌市民朱丽芬的原则很明确,“不小气,也别攀比”。
朱丽芬的儿子在西安读大学,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根据在校情况变动。“一是基本固定的生活开支,大概1500元;另一部分是弹性开支,如买衣服、学校活动、出行等,需要时孩子会跟我们沟通。”
许伟伟的女儿是一名大学新生,即将到上海就读。在他看来,每月开支的关键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如何灵活有序支配。“上海消费水平比其他地方高一点,因此目前定下来每个月给孩子2500元。”
“大学是孩子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许伟伟说,想通过这个关键期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计划外支出,我们会鼓励她通过兼职或提前规划存钱来满足。”
理性消费按需支配
《202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对大学生月收入进行过详细统计,这里的月均收入包括父母给的生活费、奖学金、兼职收入等多渠道。调查显示,34.3%的大学生月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41.1%的大学生月均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17.1%的大学生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3.1%的大学生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
报告提到,家长每个月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合适,可基于家庭条件、所在城市、学校位置、学校类型、所学专业、社团活动、回家频率等七方面进行评估。
熊栎蔚给出一些大学生生活费的小提醒。以在义乌读大学为例,建议家长可按每月2000元的标准给生活费,并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适当增减。“生活费低于1000元/月的,可能需要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平衡。”
在她看来,生活费绝不是越多越好,一部分固定的基本开销加上一部分按需支配的灵活调配基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能让孩子学会建立健康的金钱观。父母和子女应该建立起平等的沟通关系,“家长可以留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消费。”
熊栎蔚提到,对学生而言,大学生活最大也是最为固定的开销是餐费,一般来说不会产生太大差距。“主要差距在社交、购物等消费上,这方面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超支,甚至引发攀比与矛盾。”她特别提醒,大学生需要警惕“校园贷”等诱惑,培养理性消费的观念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