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一出《百寿图》 喜看婺苗长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1版: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巩长青 夏斌婷/文 巩长青/摄

8月26日晚,武义县婺剧促进会精心打造的少儿版《百寿图》在壶山公园迎来首演,这场由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戏骨”们撑起的婺剧好戏,让整个公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晚上6时许,戏台前的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主办方放置的座椅根本不够坐,折叠椅、小马扎从台前一直排到公园的绿化带,晚到的观众索性踮起脚尖、坐在台阶上观看。

锣鼓声响起,孩子们踩着稳健的台步登场,扎着小翎子的少年武将眼神锐利,水袖轻扬的花旦身段灵动,丑角一登场,台下就爆发出欢乐的笑声。孩子们脸上还带着稚嫩,一开口、一亮相却满是专业范儿。

这场首演的火爆,恰是婺剧在武义深厚群众基础的生动展示。近年来,武义县婺剧促进会通过开设少儿培训班、组织校园巡演、举办惠民演出等方式,让婺剧走进更多孩子的生活。

既是婺剧“活的博物馆” 也是少儿学戏场

在武义古城有一处百年建筑,不仅是武义戏迷日常听戏、唱戏的地方,现在也是武义县婺剧促进会少儿婺剧团的排练场,它就是忠孝堂。

走进忠孝堂不难发现,这里俨然是一座“活”的武义婺剧博物馆,墙上挂着何苏生老人手绘的婺剧、昆曲脸谱,展柜里陈列着民国时的戏服,复原的“听戏场景”让人恍若穿越。如今,这里已叠加成为排练场、戏院、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体验脸谱绘制、学习婺剧,游客能感受戏曲文化。

“我们正尝试把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内容改编成少儿戏曲,让婺剧更接地气。”武义县婺剧促进会秘书长徐宇说,现在该协会正在挑选武义本土童话排演少儿婺剧。而让徐宇有底气做这件事的原因,是近年来武义青少年对婺剧的喜爱,以及培养出来的一批好苗子。

白发教戏 童声学唱

本月初,经过评委面试、试训、评选,23名孩子从百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武义县少儿婺剧团第三批团员,其中正式团员10名、预备团员13名。这个暑假,他们就在忠孝堂加紧排练经典剧目《百寿图》。

“儿我一生做事一生当,千刀万剐……”循声推开木门,81岁的林文贵老人正在屋内给学员邓欣怡边教唱边示范老生的台步。稚嫩却字正腔圆的唱腔穿过忠孝堂,听得人心里一震。

这位1960年入行的国家二级演员,曾先后在永康市婺剧团、武义县婺剧团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既能演小生、正生,又能当导演,还帮东阳、建德、义乌、缙云等多地剧团排过十几本戏。如今虽上了年纪、家中琐事也多,却坚持每天上午来教戏。

“一生就爱婺剧,身上的工夫放着不用就真没用了!”林文贵对婺剧的热爱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近40℃的高温天,他依然天天坚持教学生,而且没有任何课时费。

在隔壁房间,武义职校戏曲部负责人张穗萍正指导着4名小花旦的身段。作为剧团主力师资,她和其他老艺人、专业教师一起,撑起了孩子们的学艺路。

“武义近20年没有专业剧团,师资本就薄弱,我们只能请本地老艺人,甚至借调外地退休老师。”徐宇坦言,县婺促会的经费要覆盖培训、演出等多项开支,忠孝堂的装修更是花光了历年结余,但再难也要做少儿培训,为的就是让武义婺剧后继有人。

有过辉煌 也有遗憾

“1998年去新加坡演出,我们是全省第一个以县级剧团名义出国交流的!”聊起武义婺剧的黄金时代,徐宇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彼时的武义县婺剧团正值巅峰,其原创剧目《讨饭国舅》风靡一时,这部讲述好心人资助乞丐,最终受封国舅的剧目,因独特的故事和精湛的演绎,成为武义县婺剧团的“看家戏”。

辉煌的背后,是剧团的硬核实力。“文革”过后古装戏解禁,多数剧团仅能演《拾玉镯》等文戏小戏,而武义剧团却以“大戏”见长。

“我们有整堂的靠服,大靠旗、背夹等样样齐全,服饰花纹繁复、色彩艳丽,这在当时全省都少见。”徐宇指着忠孝堂展出的戏服解释,这既说明当时武义对婺剧的投入,更体现了剧团的艺术追求。

然而,盛极而衰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00年前后,全国剧团遭遇多重冲击,又恰逢文化体制改革,新生代主张“市场化单干”,与老艺人理念冲突。最终武义县婺剧团在2002年左右解散。

剧团有些老人被分配到其他剧团,有些下海经商从此惜别舞台,还有的前往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从教,但大家热爱婺剧的心从未改变过。这也是筹备少儿婺剧团时,老一辈婺剧演员既出钱又出力的原因。

婺苗成长 广撒网更专业

“不能让婺剧止步于老一辈!”2019年,武义县婺剧促进会启动“婺苗成长计划”,少儿婺剧团应运而生,成为婺剧进校园“1.0版本”的延伸与升级。与此前学校零星开设的兴趣课不同,这个剧团打破壁垒,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孩子均可报名,不设户籍、年龄甚至身体条件限制。

“哪怕是四肢有缺陷的孩子,想来体验我们都欢迎。”徐宇说,正是在这样“广撒网”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儿童了解到婺剧,喜欢上婺剧。

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的婺剧进校园“2.0版本”更具优选特质。

据了解,如今入团选拔流程十分专业,首先进行一周免费集训,再通过婺剧基础知识笔试和基本功、唱腔面试择优录取。录取后,孩子们在寒暑假期集中排练,不仅学经典唱段,更要排演出《文武八仙》《牡丹对课》等完整的一出出大戏。

“学校里学选段,我们就让他们体验整出戏的互动、念白和团队协作。”徐宇说,现在剧团特意将《百寿图》分拆成6场,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担任角色,“哪怕是跑龙套,也要站直站好,这是对戏曲的态度。”

六年来,三批学员累计超百人,第一批学员中已有七八位走上专业道路,进入浙江艺校、金华艺校、兰香艺校等专业院校深造。今年12岁的邓欣怡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小学五年级的姑娘,此前已凭借《火烧子都》获得“小茶花”殊荣,并已决心报考专业艺校。“她学老生、小生都有模有样,是林老师的得意门生。”徐宇笑着说。

据了解,近年武义少儿婺剧参赛热情“井喷”,今年市级“小茶花”比赛中,30个决赛名额里武义占了9个,集体节目更是占了两席。“以前两三年才一两个人参赛,现在光是决赛就有这么多孩子亮相。”徐宇难掩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