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姣
当初中学历的技术工出现在金华市F类人才名单上时,这场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评价革命,正以“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生动实践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才生态。在科技创新竞速赛中,谁能精准识别“千里马”,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我市将人才评价权交给市场主体,既是对“谁使用、谁评价”规律的尊重,更是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关键一招。市场主体真正成了为自己选才的伯乐。
把尺子交给企业,让实干者真正发光。过去,一张文凭、一个职称往往是人才认定的“硬杠杠”,不少技术骨干,因缺少“硬件”被挡在政策门外。如今,金华通过向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授权,让企业自主划定人才标准,安胜科技的技术骨干凭“带团队攻克工艺难题”入选F类人才,润马光能的何亮博士以129项专利直接获评“双龙计划”领军人才。数据最有说服力:在金华产业人才奖励计划认定的276人中,本科以下学历者占比78.6%,这些曾被传统评价体系忽视的“田秀才”“土专家”,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链上的顶梁柱。
政府“认好账”不添麻烦,让服务精准滴灌。“企业认定”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政府从审批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型。金华的实践颇具启示,一方面,通过“免申即享”“数据跑腿”简化流程,140家授权企业认定人才时无须反复报送材料,信息备案即完成认定;另一方面,用“i金华”人才百事通、15分钟服务圈等织密保障网,让人才在购房、落户等方面有感。这种“放手不撒手”的智慧,既守住了监管底线,又让企业和人才感受到“认定有温度,服务无边界”。
政企协同发力,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人才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与产的深度融合。金华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将人才认定与产业需求精准绑定:赋予企业人才分类目录自主认定权,新增的F类、G类人才直接对接产业链急需;通过双聘双岗双薪政策,推动人才与产业靶向匹配。这一改革解决了产业人才评价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从“政府点将”到“企业选才”,从“纸上标准”到“实战业绩”,金华的人才革命撕开了传统评价体系的口子。这场改革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让更多实干者得实惠,更在于构建起市场识才、政府赋能、产业聚才的良性循环。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唯有让真正创造价值的人站C位,才能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让科技创新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