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授武 王卫英
近日出版的《金华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是一部由市政府地方志编纂室编纂的力作。
精而不缺,展现金华历史发展全貌。金华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山清水秀之乡的美誉。在时间维度,《金华简志》选取最能代表金华、最值得聚焦、最富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精彩亮点、创业创新“桥段”进行展示,做到“纵不断线”。比如,2000年,在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的一座名叫“上山”的小山丘上,发现了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11000年至8600年。2006年5月25日,上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上山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金华简志》在编纂时,独具匠心地将“一粒米,一万年”的上山文化故事列为第一章第一节突出描述,体现了金华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地域维度,《金华简志》展现范围涵盖金华市下辖的9个县(市、区)及金华开发区。内容涉及各地的山水形胜、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调查走访、资料搜集,《金华简志》还及时弥补了近20年金华未编新市志留下的内容缺项,使之更为全面系统,让读者一册在手,就能读懂金华。比如,既叙述各朝代在金华的行政建置、政治制度演变,又记载了近些年创新推出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武义后陈经验等基层善治经验。在经济建设上,从“冲出盆地”解放思想,到加快建设浙江省第三大城市群、第四大都市区,再到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金华篇章,都有详细记述。
精而不浅,阐释金华辉煌发展的深层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金华简志》突出主线,在“产业根脉”“链上发力”“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开发园区”“民营经济”“贸通四海”“电商潮流”等章节进行了客观记录及深刻阐释。
金华不沿边、不靠海,按理发展外向型经济并无优势。但是,金华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历来是交通要塞,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金华人身上还有一种事功务实、创新求变的精神。近些年,全市政企合力,通过扬优势、补短板,依托“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及义新欧、义甬舟、跨海大通道,与2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格局。2024年,金华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794.9亿元,同比增长14.3%,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0.3%,规模、增速和增长率分列全省第二、第一和第二位,凸显金华外贸进出口的韧性。
“兰溪一剂药,东阳一把斧,义乌一面鼓,永康一只炉。”金华县域经济错位发展,特色明显。他们在做大做强金华火腿、纺织、建筑、五金、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外,不断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进军。目前,金华零跑汽车有限公司已稳居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领先地位,横店影视城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全球前十的光伏企业就有6家落户金华。2016—2022年,金华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均居全省第一。
《金华简志》记录的全市上下奋勇争先干事创业案例还有很多,读后使人信心倍增,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精而不陋,变阅读为悦读。《金华简志》除学术严谨、文辞凝练、表达简洁外,还比较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书中一些章节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细腻的语言,将历史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有的表述如“泥腿子”上岸,“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接地气,通俗易懂。
《金华简志》明确其定位为通览金华古今的简明读本,是公众便捷认知市情的工具。编纂时综合运用“述、记、传、图、表、链”等体裁,将记述内容简明性和表述手法多样性深度融合,由此带来一个突出优势就是视觉性、沉浸感比较强。全书收录了大量出土文物、风景名胜、婺文婺学、城市概貌、生产建设、知名人物图片及名产名食图表等,几乎每个叙述节点都有配图支持,使得市情的文字叙述与图像还原相辅相成。这样的图文并茂,具体形象,阅读起来更加直观,也更有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还突破了纸面志学的限制,让市情“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