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莹
昨晚8时30分,市区艾青公园一家小店的咖啡余香尚未散尽,酒香已氤氲升腾。这家小店实行“日咖夜酒”模式,白天的咖啡饮品支撑部分客流,入夜化身休闲酒吧,目标群体是相约泡吧的年轻人。
面对租金与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压力,单一业态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日咖夜酒”绝非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一场空间折叠术。白天,它是都市人开启高效工作的能量站,吸引通勤客、商务人士与自由职业者;夜晚,则化身轻社交场域,满足年轻人聚会、情侣约会或中年人小酌放松的需求。尤其是瞄准下班后至睡前的“黄金三小时”,精准填补传统咖啡馆闭店后与夜店高峰前的消费空白。
事实上,这一模式的生命力早已在更广阔舞台得到验证。前不久,笔者在上海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二楼酒吧区看到,入夜后靠窗黄金座一位难求。其精准控制的环境音量,舒适又不失氛围的空间设计,瞄准的正是都市人下班后那一段渴望放松又不过度刺激的时光。这有效弥合了城市夜经济的“年龄断层”,让夜晚的烟火气更具温度与广度。
如今,飘香到金华的“咖酒”也在以润物细无声之力,重塑城市夜晚的消费肌理。这些经营实践共同证明,“日咖夜酒”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实体商业在成本重压与消费升级双重浪潮下的精妙进化。
尽管前景广阔,但“日咖夜酒”的可持续发展仍需理性对待。从投资角度看,需兼顾咖啡与酒饮的双重专业性,对人员技能(咖啡师兼调酒师)、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咖啡与酒的流转间,一种更具韧性、更富包容性的夜间消费生态正在生长,为城市注入一丝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