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记者 胡哲南)昨日,在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出口车间,一批即将发往德国的保温杯被贴上特殊标签,用手机扫一扫,产品各工序的碳排放强度、碳足迹及生产工艺的实时碳排放数据便清晰呈现。这张“分时碳标签”是我市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的破局利器。
明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正式生效,钢铁、铝等产品每吨碳排放或面临60—100欧元的关税。去年,我市年出口额达7719亿元,这道“绿色壁垒”直接关乎外贸企业的出海竞争力。破局的关键在于精准计算每度生产用电的“碳含量”。
对此,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分时分区电碳因子核算服务平台,成为破解难题的核心。该平台如同给电网做“碳CT扫描”,可精准计算小时级、区域级的电碳因子,相当于给每度电办了“碳身份证”。“传统核算用的是年度平均电碳因子,好比用全年平均气温指导每天穿衣。现在能精确到每小时、具体区域,就像实时天气预报。”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双碳服务项目负责人侯健生解释,这种精细化核算让企业降碳有了科学依据。
在哈尔斯,保温杯杯体抛光工序选择在中午光伏发电高峰期生产,单件碳排降低27%,仅此一项全年可省电费超100万元。
在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车间里,32台新型电碳管理终端实时显示关键数据:当前市电电碳因子、厂区光伏发电碳排量、单台设备实时能耗与碳排放。“4月15日中午优先用光伏供电,生产一只智能电表的碳排放降了近30%。5月引入绿电交易后,最优时每度电仅产生0.028公斤二氧化碳。”该公司总经理单卡迪指着屏幕说,平台数据让降碳决策更精准。
目前,这套系统生成的“分时碳标签”已显成效。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外贸企业反馈,欧美客户对“浙江制造”的低碳实力更认可;多家银行也将动态碳数据作为绿色信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