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林檎故事和林檎果汁冷饮

日期:08-17
字号:
版面: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马俊江

林檎好看,好闻,也好吃,是我们乡下的“贱果”,在古人那里,曾经是佳果、奇果,南北朝的刘孝威盛赞林檎“上灵所贵,下土希逢”。此语出自刘氏的《谢赉林檎书》,“赉”是馈赠,把沙果当宝贝似的送人,收到的人还郑重其事地写诗写文章赞美,说林檎乃是天上人间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如果我老家的乡下人知道,恐怕要笑话他吧。

唐人郑遂《洽闻记》中有个故事,把林檎说得神秘又神奇。故事说有个叫王方言的农民,在河滩上捡了一棵小树,带回去栽在家里。小树长大,结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刺史得知,把树献给了高宗皇帝。结果,河滩上的小树就这样从乡村院子移栽到皇家园囿。宫里来了位西域老僧,见了,又是一番赞叹,说是“奇果”,其名叫林檎。皇帝大喜,封王方言为文林郎。从此,林檎也得了一个名字:文林郎果。小说家言,不能信以为真。文林郎是文官,封给一个农民不太合适;林檎的名字,也不必一个域外老僧告诉皇帝。可以借此知道,林檎曾是被人稀罕的树,被人稀罕的果,被人稀罕,才会有故事。古书里,林檎是有故事的树。虽然《洽闻记》讲得不好,林檎从水上漂来,被人捡到的故事,却见于多种唐宋笔记,唐代的陈藏器还将其郑重其事写入他的“学术著作”《本草拾遗》。

《洽闻记》等书讲林檎神秘的出身,顺水漂来,不知来处;另一本唐人笔记《桂苑丛谈》讲了一个诗人的神秘出身,和林檎有关。说有个叫王德祖的人,家里的林檎树上长了个大瘿瘤。三年后,瘿瘤有些朽烂。王德祖去看,结果发现里面居然有个小孩。王把孩子抱出来,收养了他。这孩子7岁才会说话,因为是“林木而生”,取名梵天。这名和字也真是有意思,拆分后是三个字:林、凡、天,合到一起可解释为,“天”所赐,生于“林”,到“凡”间。梵天后改名梵志,又因是王氏收养,故随之姓王。王梵志是初唐诗僧,以大白话写诗,是唐诗中的另类。为人熟知的“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就是他的诗。宋代诗人范成大据此写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红楼梦》里的妙玉喜欢这句诗,于是有了馒头庵。虽有这样小小的传播史,绵延上千年,到清代,据说王梵志的诗已失传。清人编《全唐诗》时不收其诗,大概是因为他“另类”吧。还是唐人胸怀闳放,能容纳异端。《桂苑丛谈》故事的结尾,还说王梵志“盖菩萨所化”,可见其钦敬。近世,敦煌遗书被发现,王梵志终于重见天日。只可惜被遗忘得太久,其身世近乎湮没无闻,只有一棵林檎树记下了他离奇的出身。

生于林檎的诗人王梵志险些被遗忘,书圣王羲之的《来禽帖》流传至今。《来禽帖》只有20个字——“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是一封短信,请朋友寄些果树种子,还特意嘱咐,最好用布袋,不要用盒子,否则种子不易发芽。书圣字写得好,成为千古名帖,字里人生更好:喜欢吃佳果的人很多,但像书圣这样的人不会太多:爱佳果也爱得较真,爱到自己去栽种果树。

古圣先贤的人间故事比虚构的传奇更有力量。没听过《洽闻记》里林檎传奇的人很多,但读书人少有不知道《来禽帖》的。树以人传,果以书传。因为王羲之和《来禽帖》,林檎成为了一个“典故”,有了文化味道,也获得苹果没法比的文化声誉。人们看见林檎,往往会想起书圣——

粲粲来禽已著花,芳根谁徙向天涯。好将青李相遮映,风味应同逸少家。(宋·刘子翚《林檎花》)

佳果东来濯锦江,楚谣萍实亦堪双。王家珍重来禽帖,青李樱桃总受降。(明·杨慎《以来禽果饷煚庵》)

东坡先生未归时,自种来禽与青李。(宋·苏轼《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

右军好佳果,墨帖求林檎。君今忽持赠,知有逸少心。密枝传应远,朱颊映已深。不愁炎暑剧,幸同玉浆斟。(宋·梅尧臣《宣城宰郭仲文遗林檎》)

羲之是书圣的名,逸少是书圣的字。上千年过去,书圣早已不在,林檎还在,后世的诗人们看见林檎红果,想起书圣,眼前的红果和千年前的红果味道还是一样。苏东坡的诗里虽然并未提及王羲之,但“自种来禽与青李”的诗句,一看就知道来自《来禽帖》的故实。

除了书圣带给林檎的文化史和文化怀想,林檎的果实上还有一个人间的清凉之夏。梅尧臣笑着对馈赠佳果的朋友说,有此佳果,可以不怕炎暑了。林檎怎么解暑呢?南北朝的贾思勰《齐民要术》里有“林檎麨”,“麨”,读若炒,是把米麦炒熟磨粉,是一种古时干粮,但林檎麨不是干粮。贾思勰记其做法:把林檎熟果破开,去掉果核、果心和果蒂,晒干,或磨或捣,用筛子过滤出细粉,舀一勺放入水里,即成“美浆”。宋以后叫作林檎熟水,或者林檎渴水,名称不同,做法不一,但都是古人夏日饮品,也就是现在的冷饮,梅尧臣诗里称之为“玉浆”,画家钱选谓之“绿醪”,醪,读若牢,是美酒。花红一样的沙果做成的饮品是春绿色的。

明代农书《便民图纂》还记有“藏林檎法”:“枇杷、林檎、杨梅等果,用腊水同薄荷一握,明矾少许入瓮,内投果于中,颜色不变,味更凉爽。”说是“藏法”,其实是夏日凉爽的水果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