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南
近日,当四川达州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一句“人已安全送到”跨越1600公里传来,金华与达州的一场“爱心接力”,不仅让受助人员踏上归途,更勾勒出跨省救助协作的新图景。这场跨越千里的合作,为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跨省救助的突破,始于精细服务的“破题”。金华救助团队并非简单完成“护送”任务,而是通过浙政钉搭建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针对受助人员特点“一人一策”定制方案,从乘车路线到中转衔接全程精准规划。这种“数据跑路”替代“人员跑腿”的思路,将救助工作从粗放式的“送达即止”,升级为全链条的精细化服务,彰显了现代救助的专业底色。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合作机制的“破壁”。两地在护送之余开展“深度考察”,共享智慧救助系统技术,探讨流程优化方案,最终签订涵盖“一站式对接”“专家会诊” 等内容的合作协议。这标志着跨省救助从“临时协作”走向“制度共建”。这种“1+1>2”的协同效应,正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要义。
要让“爱心接力”持续运转,仍需机制化保障。不妨以此次合作为范本,推动建立全国性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寻亲数据、救助资源的跨省联通;完善跨省协作考核机制,将协作成效纳入地方救助工作评价体系,倒逼合作落地;同时加强救助人员跨区域培训,统一服务标准,让专业能力随协作网络同步延伸。
从个案帮扶到制度创新,金华与达州的实践证明,唯有打破壁垒、协同发力,才能让救助网络覆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当“爱心接力”成为常态,当制度保障取代偶然协作,社会救助才能真正实现从“有温度”到“可持续”的跨越。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