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一谦
7月30日上午9时,孝顺镇孝川救援队办公室。记者刚在童开军对面坐下,他的手机便骤然响起。防溺水咨询、打捞求助……电话接连不断。
“我就是名志愿者,其实也可以很空的,但总是闲不下来。”55岁的童开军说。作为救援队队长,他的日常被自然灾害救援、防灾宣传、大型活动保障和流浪救助等工作填满。
“快一秒”的信念
童开军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十年如一日。这份执念源于生命低谷时感受到的暖意。上世纪90年代末,家人生病,社会上的好心人雪中送炭,在他心底深深种下感恩的种子。“那份情,忘不了。”走出困境后,他年年回馈社会,最终将这份温暖淬炼成救援队不熄的火焰。
为了确保救援能力,他坚持每天30分钟运动热身、30分钟水中搏浪,无论寒暑雨雪,雷打不动。“不这样天天训练,达不到效果,哪怕能快一秒都好。”这样的坚持让他在冰水中也能坚持30分钟。
这份“快一秒”的信念,在一次次救援中化为行动。6月13日晚,救援队接到孝顺镇范村的求助:一位老人失联3天。童开军立即赶赴现场,但因信息有限,搜寻陷入困境。第二天,拼凑完整信息后,判断老人可能误入天青坑山区,救援队立即进山,却因天黑和骤降大雨被迫撤回。6月15日清晨5时许,童开军携无人机再次上山,浓雾和大雨再次阻隔了视野。直到救援人员发现老人携带的方便面,判断其就在附近。最终,在一处山涧下的水坑中找到老人。老人因摔倒受伤无法行动,但意识清醒。当救援队协助家属将老人送上救护车,童开军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开。
数百面锦旗的背后
“在金华火车南站,每天都有我们的队员值守。”童开军说,自2020年起,金华火车南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天都有孝川救援队队员的身影,他们引导吸烟者、协助购票、包扎伤口、雨天送伞……这支从8人起步的志愿队伍,在童开军带领下,10年间壮大至千余人。队员来自各行各业:企业老总、上班族、公务员、教师……
记者看到,救援队训练室墙上挂满了锦旗。“锦旗太多了,根本挂不下,很多放在仓库里。”童开军说。救援队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报道,团队获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金东区“战疫尖兵团”、“区4A级社会组织”等,童开军获“中国好人”“省战疫群英”等荣誉。
2025年以来,救援队已开展274场行动:山地救援4次、水域打捞7次、为17所中小学5.86万名师生筑牢防溺水意识、帮扶老人及流浪人员超2400人次……至今该救援队服务总时长超1.2万小时。
好人帮好人
“孝川,取意‘以孝为先’,更盼善行如川流不息。”童开军不仅救人于危难,更深知要守护那些曾温暖过世界的人。
不久前,他带着慰问品看望“金华好人”曹晚金,察觉曹晚金脚步异样。得知其因照顾中风老伴无暇顾及自己脚踝肿痛1月有余,童开军立即开车送他就医并垫付医疗费。
去年12月,“中国好人”沈金香遭遇车祸住院后,最牵挂瘫痪邻居盛月仙。童开军闻讯,立即组织“好人团”接力照料。春节前,他又请来专业团队为盛月仙助浴并带去崭新床品。在他的引领下,金东区“好人帮好人”蔚然成风。今年5月以来,包括童开军在内的7位“好人”组成帮共体,现已走访帮助12位“好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份感念到万家灯火,童开军和孝川救援队的故事,是日复一日的奔赴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