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记者 陈浩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地各单位坚持动真碰硬查摆问题、剖析根源,从实际出发立查立改、即知即改,通过清单式推进、对账式销号,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行动清单”。同时,各地各单位坚持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在真查实改中转作风,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
“早上刚在平台上提了需求,不到中午就有人上门服务,速度太快了。”日前,浙江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尝试在金华开发区“企呼我应”服务平台反映企业门口停车位紧张的问题。让他想不到的是,当天上午工作组就上门协调解决。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金华开发区将“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核心要求,融入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全过程,打造“企呼我应”服务平台,建立“一窗受理、分类流转、分级处置、综合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确保企业线上“一呼”,相关部门立即响应、主动上门、现场办公。今年以来,金华开发区通过该平台归集企业提出的问题164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突出问题导向,明确整治目标,各地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深入推进问题查摆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投诉件“交办难”问题,婺城区创新践行梗阻治理“走多一步”、办理质效“走深一步”、回应关切“走实一步”的工作法,全链条压实责任、全流程规范处置、全周期化解矛盾,精准定位梗阻点,有效贯通投诉件交办运转机制,推动各部门单位切实形成“担当实干、马上就办”的良好作风,提升办理质效。今年以来,投诉事项退件率同比下降12.1%,解决群众身边小事539件。
金东区紧盯重复检查扰企、涉企检查过多等问题,启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整合该区31家执法部门1624项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实行“清单外无检查”,所有检查通过“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平台制定任务后实施,逢检查必亮码,所有检查记录均上平台。同时,推行“清单化+标签化”监管,制定28类行业检查清单,通过大数据分类实施动态预警,压减检查频次40%以上;“非现场执法”占比超80%,减少入企640户次。截至目前,行政检查总次数同比减少75.23%,开展助企“就近服务”1800余次。
武义县妇幼保健院推出“有话您直说”扫码反馈机制,实时收集、分类、转办、督办、回复来自二维码平台的每一条建议和投诉,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形成高效问题解决闭环。群众反映强烈的“候诊时间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医平均时长缩短40%。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义县推进“后陈式”阳光院务行动,构建党委领导下政务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体系,打造督导专员、监察联络员、驻点巡查、专业审计、基层网格监督、社会监督六支队伍,着力破解院务不透明、权力不规范、监督不畅等难题。
聚焦流动摊贩管理难题,今年4月,磐安县出台《关于城市“疏堵”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对流动摊贩实行A类全天固定经营点、B类限时经营点、C类严管禁设点的分类管理,明确各类点位经营品类及时段要求。同时,组建“法助共富”服务专班,依托社区驿站、“磐安执法”小程序等载体提供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对首次轻微违规行为实施“提醒告知+限期整改”的柔性执法措施。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68户农户入驻固定经营点位,开展柔性执法173次、涉及260余人次,调解摊贩矛盾纠纷25件次。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做起,各地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评价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据。义乌市建立“两问大家访”机制,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企,一问“有什么困难事”,二问“要办什么事”。在走访后宅街道“大李祖”共富片区时,了解到群众意见集中的“原有泊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问题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停车难整治攻坚,合理规划空间,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并导入“智慧停车”系统,有效化解外来游客与本地村民抢车位的烦心事、闹心事。
奔着问题查、对着问题改,各地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过硬作风,以扎实作风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兰溪市抓实开门教育,开展“周三议发展”助企暖企活动,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反映的外贸出口难等热点难点问题,成立“助企服务团”,在企业信贷、税务、通关、保险、涉外法律服务等方面做好服务。1—7月,“助企服务团”协调办理跨部门、跨领域复杂问题36个,解决率达100%;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41次,解决融资需求11个,为重点企业提供帮扶资金近800万元;落实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255家,保障出口额约3亿美元;精准落实广交会展位费减免近120万元,全力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惠企务实行动。
东阳市创新推行“镇村点题、部门答题、领导干部下沉一线解决问题”工作机制。聚焦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民生实事等群众关心的事情,统筹各方工作力量,推动问题解决,提升服务效能。东阳市领导每周深入乡镇(街道)及重点工程一线,督导政策处理、资金保障等工作,提速项目建设。部门现场办公“解难题”,部门领导携带政策“工具箱”每周进驻乡镇(街道)现场办公,能办事项即办即结。乡镇流动服务“保长效”,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每周下沉村社,面商解决方案并当场交办、明确时限,倒逼责任落实。首轮乡镇(街道)“点题”70个,涵盖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政策处理、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五大领域,部门“答题”办结22个、提速48个,以过硬作风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永康市将学习教育与效能改革相贯通,开展“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竣工即交证”等“即”系列改革,建立专业化“清风项目管家”队伍,开展重点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以“严真细实快”的作风促进行政效能提升,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今年以来,解决重点项目难点堵点问题46个,为415个投资项目提供“一对一”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效能提升超80%。如该市首个“即”系列全流程改革攻坚项目——立久佳项目,仅用7个自然日便通过开工前审批,较之前的审批时间压缩90%。
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不久前,浦江县中余乡中余村的早熟黄桃抢“鲜”上市,乡里的年轻干部主动上门,帮桃农做营销。中余乡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专门组织27名年轻干部成立“青干议事堂”,共分5个小组,着重落地“金点子”、攻克“老大难”,其中就有如何让“土特产”成为“富产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县开展“强作风、破难题、抓落实”活动,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点改革,凝心聚力拼经济、固本强基抓治理、用心用情优服务,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检验学习教育成果成效,归根到底要看高质量发展的实效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一段时间以来,我市各地各单位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决心狠抓问题整改,力度不松、劲头不减,真正解决了一批影响民生、阻碍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