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红色宣讲“活”起来
精神力量“传”下去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8版:新闻·乡镇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沈嘉玲 通讯员 陈谢劼

  近日,永和镇朱巷村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50余名农民齐聚一堂,第二期“农民思政课”在此如期开讲。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海飞以“传承抗战精神 深耕乡村振兴”为主题,带领现场群众瞻仰何云故居、重温浙东革命抗战历史,并结合余姚芝林村、金冠村“红绿融合”的发展典范,生动诠释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激励青年干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场”上传承光荣传统、勇担使命任务。

  作为浙东红色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和镇素有“红色古镇”之称,不仅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更留存着何云同志故居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百姓心中?今年以来,永和镇以打造“道响永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为抓手,创新推出“青禾”理论宣讲活动,通过校地联动、队伍分层、形式多元等举措,让理论宣讲既有“思想高度”,又接“乡村地气”。

  校地共建是“青禾”理论宣讲的核心支撑。今年,永和镇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共建“思政教育基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特聘该校教师梁海飞、叶世杰担任“青禾”理论宣讲团导师。合作中,高校充分发挥艺术设计、文化传播等学科优势,推动“艺路同行”宣讲团与永和“青禾”理论宣讲团深度联动,大学生志愿者用画笔勾勒红色故事、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文创作品、短视频;永和镇则为高校提供基层实践“田间课堂”,让青年学子深入村落、田间地头,在参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锤炼本领,形成“高校智慧赋能地方发展、地方实践培育青年人才”的双向奔赴良性循环,为理论传播、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分层组建宣讲队伍,是“青禾”理论宣讲精准触达的关键。在“青禾”理论宣讲团基础上,永和镇细分出“薪火少年团”“荣光讲述者”“青耘先锋队”3支特色队伍,实现老中青三代全覆盖。其中,“荣光讲述者”由村里的老党员、老战士组成,他们带着亲身经历,在庭院、广场里讲述抗战故事、红色记忆;“青耘先锋队”以青年干部为主力,围绕数字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治理等前沿议题,用年轻人的视角解读政策、分享经验;“薪火少年团”则面向中小学生,通过红色研学、故事朗诵等形式,播撒红色种子。3支队伍各有侧重,走进校园、社区、田间地头,用百姓听得懂的方言、看得见的身边事,让何云精神、抗战精神在寻常巷陌间落地生根。

  在宣讲形式上,“青禾”理论宣讲彻底打破单一讲座模式,融合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实地调研、互动研讨等多种方式。除了农民思政课,宣讲活动还会组织群众走进何云故居开展现场教学,邀请种植大户分享“绿色农业+红色旅游”的致富经验,围绕“如何发展乡村民宿”“怎样做好垃圾分类”等实际问题开展互动讨论。后续课程中,还将聚焦数字乡村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热点议题,邀请专家学者、行业能手现场授课,确保每一次宣讲都能回应群众需求,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知可感、可学可用。

  如今,在永和镇的文化礼堂里、田间地头间、校园课堂上,“青禾”理论宣讲正以多样的形式、鲜活的内容,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活力,让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