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党建牵线+科技破题绘就增收新图景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闻·乡镇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冯楠

  “看着仙居、兰溪的梅农靠大棚种杨梅,落果少品相好增收不少,我也心痒,可一直缺技术、没底气。现在好了,农科院不光和镇里签了协议,还会专门帮我们基地搞帮扶,现场给大家上课。”日前,上虞晶梅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金美自从在驿亭镇成校上了“第一课”回来,就对大棚种植念念不忘、跃跃欲试。 

  这份期待的背后,是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和驿亭镇于9月12日签下的“双协议”——《党建联建协议书》与《上虞杨梅基地帮扶协议》,以“党建联建+基地帮扶”双轮驱动,聚焦20亩智能大棚培育试点,破解“二都杨梅”产业痛点,让这棵“子孙树”成为梅农代代增收的“致富树”。

  此次签约,也是对2017年以来双方合作的一次深化升级。而此前积累的技术协作基础,就已经让梅农尝到了甜头。今年7月初,杨溪村一名梅农发现自家杨梅树叶突然黄卷,误以为是人为投毒,急得报了警。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通过镇成校联系到省农科院梁森苗教授,以线上远程“会诊”的方式很快厘清了原因——持续的高温高湿导致叶片脱水,属于植物“断臂求生”式的自我保护,并当场开出了“保持通风通光、早晚树冠喷水、添加营养液”的方子。这不光让当事果农如释重负,也让围观村民大呼“解渴”。

  根据《党建联建协议书》,省农科院园艺所党总支与驿亭镇党委将以“组织共建、人才共育、科技共推”为核心,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党员技术培训,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机制,让产业发展中的难题获得高效沟通解决。而《上虞杨梅基地帮扶协议》则进一步明确了“实效目标”:省农科院园艺所将重点指导基地建设20亩智能大棚示范园,通过温湿度调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解决露天种植“落果多、采摘难”的老问题;同时推动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9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助力基地亩产值提高20%以上。

  “露天杨梅,梅雨季一到,六成果子掉地上,高处的爬树摘又危险,最后摘到手的还不到两成,真的心疼。”徐金美不由感慨道。

  按照协议规划,试点大棚将配备温湿度精准调控系统,未来还会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与此同时,依托党建联建开展的“菜单式”培训也将同步推进——从种植端的修剪、病虫害防治,到销售端的品牌推广,全方位为梅农赋能。“农科院和镇里的支持正变得越来越实,我们也更有信心了。”贾庆耀目前在驿亭镇联桥村和五好村交界处承包种植有50亩连体大棚杨梅。他表示,几年大棚种下来,自己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相比露天,大棚种植对人员、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只有匹配上,大棚的优势才会更加凸显。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起,按照50%的补贴力度,驿亭镇试点建设标准化数字大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的精准调控。数据显示,全镇通过数字大棚带动核心产区杨梅精品率提升40%。

  驿亭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17年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开启初步协作,到如今以“双协议”构建深度合作体系,双方始终秉持循序渐进、精准务实的长期主义理念。希望通过这一合作模式不仅能让梅农切实感受到技术支撑与组织保障带来的双重红利,也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可靠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