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嘉玲
清晨的阳光洒在新屯南村孝德主题儿童运动公园,孩子们正追逐嬉戏,一旁长椅上,几位老人摇着蒲扇闲话家常;不远处的“一壶江南”休闲文化综合体里,青年创客们围坐讨论项目方案,茶香与笑声交织……
这幅覆盖“一老一小一青”的温馨画面,正是道墟街道新屯南村推进全龄友好型试点单元建设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该村聚焦重点群体需求,以阵地建设为基、服务优化为魂、共富探索为翼,全方位构建全龄友好生活场景,让每一个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阵地共享,打造全龄“幸福空间”
走进新屯南村,多元化的共享阵地随处可见,从基础生活到文化休闲,从党群服务到创业孵化,每一处空间都精准适配不同群体需求。
在村级市场,翻新后的摊位整齐排列,新鲜蔬果、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村民陈奶奶提着菜篮笑着说:“以前市场又挤又乱,现在环境好了,买东西方便又舒心,屯北片区的路也修宽了,推着小推车出门再也不颠簸了。”居家养老活动中心内,老人们或在棋牌室对弈,或在阅览室翻阅报纸。
文化休闲阵地更是村民的“精神乐园”。村史馆里,老物件与老照片静静诉说着村庄变迁,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了解村史;北入口文化生态公园的步道旁,绿树随风摇曳,傍晚时分,村民们沿着步道散步、跳广场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改造后的虞舜会堂变身“一壶江南”休闲文化综合体,越水台的石雕、若水坊的绿植、滴水书屋的书籍相映成趣,二楼青年创客专区内,电脑、投影仪等设备齐全,青年创客小戴正和团队修改文创产品设计图:“这里不仅环境好,还能和其他创客交流,资源共享特别方便。”
而“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组成的服务矩阵,更是将10余个公共服务场景浓缩在家门口,老幼融合照料区里,志愿者陪着老人和孩子做手工;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餐、茶水;舞蹈房内,腰鼓队队员们正排练新节目。“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多服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张奶奶感慨道。
服务适配,传递全龄“温暖温度”
“下面请欣赏腰鼓队带来的《开门红》!”每周六傍晚,“水乡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文化活动热闹开场,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新屯南村始终以文化浸润人心,500万元阮兴祥文化发展基金为文化活动注入活力,门球队、腰鼓队等4支本土文化队伍常年活跃,文化下乡、金婚典礼、“春藤计划”少儿培育等活动年均开展百余场次。今年以来,“水乡大舞台”已展演节目300余个,村民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文化获得感满满。
在新屯南村,便捷的医疗服务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神”。村级卫生服务站内,家庭医生正为老人测量血压,为村民建立的慢性病管理电子档案清晰记录着健康数据;健康小屋里,智慧医疗终端可实时检测血糖、血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基础体检。“每月都有医生来坐诊,不用跑远路就能看病,太方便了。”患有高血压的李爷爷说。
除了健康保障,平安守护同样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街道在新屯南村积极推进“警网共同体”建设,专门设立“义警服务队”,与村干部、网格员共同织就“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平安图景。针对精神障碍等特殊群体,还常态化开展“苔花行动”,志愿者每月定期上门探望,陪村民聊天解闷、提供心理疏导,帮忙打扫卫生、采购生活物资,用细致关怀为特殊群体筑起一道温暖防线。
创业赋能则让青年群体在村里找到发展舞台。“八大计划”为创客提供政策支持,千万元级“创投江南”专项基金解决资金难题,创客半月谈、同心学堂搭建成长平台,15个创客项目扎根村庄。当下,越来越多青年计划回到新屯南村创业,村内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共富探索,激活全龄“发展活力”
午后的直荡江,游船缓缓驶过,游客们欣赏着湖光山色;“一壶江南”内,游客们品尝着特色茶点,选购文创产品。今年,新屯南村以共富为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龄群体。通过盘活2000平方米闲置房屋、打造7000平方米物业联建项目、发包贺家池及水系资源,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近60万元,为共富打下坚实基础。
“江南威尼斯”主题文旅综合体项目更是让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古风画舫、露营休闲等项目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月均打卡超万人次。村民阮大伯在景区周边支了一个小摊:“游客多了,生意越来越好,每月能多赚好几千元。”村里还联动农户构建“农旅产销链”,村民种植的蔬果通过景区销售,销路不愁。船上市集里,村民摆摊售卖特色农产品;水上观光带吸引游客体验水乡风情……多个共富联合体开拓多元增收渠道,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从孩童的欢声笑语到老人的安逸闲适,从青年的创业激情到村民的幸福笑容,新屯南村以全龄友好为笔,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画卷。未来,该村将继续深化全龄友好建设,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共享美好生活,共赴共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