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婷
从职场人到文化探寻者,倪娉婷的人生转折,始于一次“归乡”的选择。带着视频制作的专业积淀与对故乡的眷恋,她打破预设的职业路径,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用文创传递文化温度。
归乡:从“异乡感”到扎根的初心
刚回到上虞的那段日子,倪娉婷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每周末都要往杭州、宁波跑,找以前的朋友见面。”回忆起当时的状态,她坦言那份无所适从的孤独感,曾让她一度怀疑归乡的选择。
但这份孤独,也让她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百官人”,她从小熟悉的街巷、河边的石阶、长辈口中的方言,此刻都成了令人珍视的宝藏。“既然找不到向外联结的出口,不如向内挖掘家乡的故事。”她很快联系上几位同样关注在地文化的朋友,一拍即合创立了首个在地文化品牌——“Talking More”。
“Talking More”的初衷很简单:让更多人听见上虞的声音。他们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采访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的青年;组织脱口秀演出,让本土演员用方言演绎生活趣事;发起citywalk活动,穿梭在老百官的街巷里。除此之外,他们还精心编撰了在地刊物《东山下》,将收集到的故事、拍摄的照片汇集成册,一页页都是上虞的“烟火气”。“看着越来越多人通过我们的活动,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那种成就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倪娉婷说。
镜头:用真实留住“老百官”的温度
在“Talking More”的活动中,倪娉婷发现,很多人对老百官的记忆正在逐渐模糊。“一些老街道被改造,老店铺陆续搬迁,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慢慢消失,我想把这些珍贵的记忆留下来。”于是,她拿起相机,决定拍摄一部关于老百官的纪录片——《留住老百官》。
镜头里,有居民清晨到河边打水的身影,水桶碰撞石阶发出清脆的声响;有老店铺的店主一边整理货物,一边和老顾客唠家常,话语里满是亲切……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片段,串联起了老百官最真实的模样。
纪录片完成后,恰逢上虞举办“爱上上虞的一百个理由”短视频大赛,倪娉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留住老百官》的片段投稿参赛。让她没想到的是,纪录片竟意外获得了广泛关注。随着视频的传播,倪娉婷也逐渐走到台前,成了为人熟知的“老百官记录者”。
随后,她还创作了另一部作品——《青春百官》宣传片,主角是生活在百官的普通人:从水箱里捕捞食材的饭馆店主,在公园里打门球的叔叔阿姨……“我想通过镜头,展现百官的‘青春’,城市里永远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倪娉婷解释道。
扎根:“万有映物”与文化联结
2023年,倪娉婷的“万有映物”文创工作室落户里直街,里面摆放着各种文创产品,推门而入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种印着上虞方言的产品:冰箱贴上写着“小倌宁”“相貌好”“千瑟瑟”等上虞方言,旁边配着方言解说。这些文创产品设计简约又不失趣味,既有实用性,又充满文化内涵。
“我家从事丝网印刷行业多年,这给了我许多灵感。”倪娉婷说,她设计了不少印刷类文创产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热转印体验”。游客可以自己设计图案,写一句上虞方言,画一幅老百官的简笔画,将图案转印到帆布包、T恤上,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上虞文创”。
除了实体产品,她和团队策划了“老百官城市展览”,制作了老百官的微缩城市模型,还原了当年的主要街道、标志性建筑和生活场景。展览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有的老人指着模型里的建筑,给身边的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的游客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分享“老百官的记忆”。说起这些温暖的瞬间,倪娉婷的眼里满是笑意。
探索:寻找文化与商业之间平衡
如今的倪娉婷,身兼数职:既是“万有映物”的主理人,也是影视项目的负责人,还是在地文化的传播者。“文化产业和实业不一样,它很‘飘’。”她说,比如一部记录本土文化的纪录片,可能影响一代人对家乡的认知,可能让一份珍贵的记忆得以传承,但这些都无法直接转化为盈利。
“我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有文化价值的事,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商业现实。”倪娉婷说,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她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过,倪娉婷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对于未来,她有清晰的规划:一方面,推动在地文创向线上发展,目前已经在打样几款新产品,计划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让更多人能买到上虞的文创产品;另一方面,继续用镜头记录家乡,接下来拍摄一系列关于“里直街创业者”的短片,宣传他们在上虞创业的故事。
倪娉婷说,她希望能用自己的镜头和创意,不断发现家乡的新价值,让更多人领略上虞的美丽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上虞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为本土文化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