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上虞构建区域联合创新体系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张汉锋 冯洁娜 文 朱胜钧 魏新宇 摄

  全省上下推动“创新浙江”建设的浪潮中,上虞,这座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率先在省内县域层面探索谋划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区域联合创新体系,编制《上虞区联合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并出台《上虞区联合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30年)》,通过全方位研究、体系化布局、精准化施策,积极探索“创新浙江”战略在县域层面的实践路径,全力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上虞方案。

  产业升级, 创新破局“成长烦恼”

  作为全省17个工业强县(市、区)之一,上虞的产业根基深厚,已形成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体系,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全区拥有21家上市公司,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48家,有效构建“创客—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梯队。其中龙盛集团、晶盛机电成功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金科日化、诺亚氟化工跻身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行列。同时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在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引进了微联星智、智元新创等多个标志性项目。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上虞与许多先发地区一样,面临着新的“成长烦恼”。一方面,部分传统产业亟待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上虞现有的创新要素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胜势,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仍有提升空间。

  “这种‘成长的烦恼’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倒逼我们必须向创新要动力、要空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双重挑战,上虞进入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必须走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新路径的动力。

  去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上虞出台《关于培育建设上虞区“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方案(2024—2027年)》,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第一目标,加快围绕新质生产力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充分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逻辑,聚焦创新这一核心关键,深化“科创+产业”“科创即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联合创新体系,旨在通过全方位研究、体系化布局、精准化施策,探索“创新浙江”战略在县域层面的实践路径,提供创新体系建设的上虞方案。

  这也意味着,一股以“创新”为主旨的改革浪潮,正在虞舜大地酝酿成型。

  空间重构,打造联合创新体系

  什么是联合创新体系?从机制上看,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共建、共享、共用、共研、共创”为特色,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资源,打破传统创新边界和产业壁垒,形成跨区域、跨组织、跨领域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构建集政府、企业、高校、科创平台为一体,“主体协同、要素整合、链条贯通、生态共生”的联合创新体系,形成“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应用”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

  从空间上看,上虞抢抓杭绍甬一体化、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构建“一核三圈三带”联合创新空间格局,形成“本地创新—区域协同—全国配置—全球响应”立体化创新网络。其中“一核”为杭州湾联合创新中心,“三圈”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创新生态圈、未来城创新生态圈、科教创新小镇创新生态圈,“三带”为曹娥江联合创新发展带、绍兴科创走廊创新发展带、杭州湾南岸联合创新发展带。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企业主体创新引领区、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地、创新浙江建设标志性平台。”区相关负责人说,上虞将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构建“一核三圈三带”联合创新空间格局,以形成具有上虞特色的联合创新体系。

  同时,我区将实施“空间重塑、主体协同、平台跃升、人才引育、产业共生、金融赋能、机制贯通、生态优化”等八大联合创新行动,通过政府牵引、企业主导、人才引领、场景驱动四维联动,构建全域联合创新体系,打通科创产业发展链、创新主体成长链、人才技术转化链,实现从“产业集聚”向“生态共生”的质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生态赋能, 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如何更好地构建联合创新体系?在上虞的布局谋划中,谋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成了关键,这也恰恰是上虞最大的底气所在。

  一直以来,上虞都有着深厚的科技创新底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星期天工程师”开启校企合作先河;2003年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成立,龙盛、闰土等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水平得到蓬勃发展;2010年起,先后引进11家大学研究院,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资源供给能力;2017年设立曹娥江科创走廊,进一步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实现创新要素的体系化整合。近年来,更是大力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示范区建设,入选首批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并获考核优秀,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引进3所应用型大学、11家大学研究院、5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省级企业研究院41家、博士后工作站34家。各大学研究院已累计引进专家团队154个,教授381人,研究生超1000人,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7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15家。同时,围绕“4+4”现代化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我区积极拓展“以才引才”“以赛引才”“文献索才”等方式,目前,全区共引育省顶尖人才5名、居全市第一,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12名,市级领军人才253名。

  在“青春之城”这片新兴热土,上虞已打造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以氟化工产业为例,借助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等6大科创载体,与浙江大学共建含氟新材料联合实验室,近三年落地产业转化项目27个,突破OLED用氟化透明薄膜、半导体蚀刻液配方等12项“卡脖子”技术,电子级氟化氢纯度达G5级,填补国内空白。

  如今,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区域联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既是对上虞科技创新优良传统的传承,更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升级。

  “创新能力更强,产业链布局更完善,这对企业发展是重大利好。”卧龙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聚焦航空与机器人领域核心需求,研发“电动航空高性能电动力系统”,深度契合上虞产业布局与联合创新体系建设。

  上虞正将创新深深植入城市发展的基因,使其成为“青春之城”最鲜明的标识。到2030年,上虞区联合创新体系将构建成型并高效运转,建成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示范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新高地。

  “创新是上虞的基因,更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联合创新体系的构建,上虞正以县域之力,为浙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虞方案”。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一场以创新为底色的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书写着新时代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