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以精细化服务打造街巷间的“暖心打卡地”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3版:新闻·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陈黎超 通讯员 陈金洁

  在百官,那些着眼于居民日常需求、精心谋划的“文明小事”,正以一个个便民服务空间为载体,悄然拉近邻里距离,延续城市记忆,让温暖在街巷间流淌。近日,百官街道两处全新升级的便民空间——半山1994的钥匙铺与金渔湾社区的青春先锋驿站,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成为了居民心中的“幸福打卡点”。

  钥匙铺“归来”:

  一盏灯照亮街区记忆与生活刚需

  “以后配钥匙、修锁,再也不用绕远路了!”9月22日,半山1994东侧的新钥匙铺前,居民李阿姨拿着刚配好的钥匙,笑着和店主沈师傅寒暄。这间看似普通的小铺子,承载着周边居民多年的生活记忆,如今在多方助力下“归还原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建,更是社区情感的回归。

  时间回到2024年,半山1994片区启动整体改造,原本位于楼边角落的沈师傅钥匙铺因施工需求被拆除,沈师傅临时搬至附近小民房经营。然而,这个小小的钥匙铺,早已超越了“修锁配钥匙”的单一功能——它是居民丢失钥匙时的“应急站”,是老人记忆里的“老地标”,更是沈师傅凭借一手好手艺维持生计的生活支点。不少居民表示,没有了熟悉的钥匙铺,总觉得生活里少了点踏实感。

  今年夏天,一场以“建造节”为名的暖心行动,让这份踏实感重新回归。在《你好时光》节目组的出资支持下,联合杭州专业施工团队,一场为期两天的“快闪建造”于7月5日至6日展开。施工人员精益求精,选用更稳固的结构、更精良的材料,不仅还原了钥匙铺的便民属性,还让铺子外观更显整洁美观。值得一提的是,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也专程到场,一边与沈师傅亲切交流,倾听他与钥匙铺的故事,一边化身“临时监工”,关注施工细节。这段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也被完整记录进《你好时光》节目,成为展现城市温情的生动片段。

  如今,重新开业的钥匙铺前时常人头攒动。沈师傅坐在崭新的柜台后,手里的工具依旧熟练,脸上的笑容愈发温暖。“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新铺子,感谢大家还记得我这个老手艺。”沈师傅的话语里满是感动。对于居民而言,这盏重新点亮的“灯”,照亮的不仅是配钥匙的路,更是社区里那份难以割舍的邻里情与城市记忆。

  小屋“变身”:

  10平方米驿站续写老社区温情

  在百官街道金渔湾社区,虹蛘公园门口的一抹天蓝色,同样成为了社区里的“治愈色”。这个绘着憨态可掬“上虞吉象”的青春先锋驿站,前身是闲置的核酸小屋。如今,在橙色遮阳棚的映衬下,它摇身一变成为充满烟火气的便民工坊,用“小修小补”的温情,续写着老社区的暖心故事。

  每天清晨,惠芬阿姨总是第一个来到驿站,熟练地支起工具台,将装满各色针头线脑的针线筐摆放整齐,像等待家人般迎接前来求助的街坊。“惠芬阿姨,我这衣服袖口开线了,能帮我缝补下吗?”“阿姨,孩子的书包带断了,您看能修不?”面对居民的需求,惠芬阿姨从不推辞,飞针走线间,一件件有小破损的衣物、物品便重焕生机。

  这个小小的驿站早已不是单纯的“修补点”,更像是邻里间的“社交站”——午后,常有老人带着茶壶来歇脚,和老伙计们唠唠嗑;年轻妈妈会抱着孩子来讨教缝纫诀窍,学习简单的缝补技巧;甚至有些居民路过时,会特意进来打个招呼,感受这份热闹的人情味儿。

  10平方米见方的空间里,针线穿梭不停,笑声此起彼伏。曾经闲置的核酸小屋,在社区的精心谋划下,变成了链接邻里情感的“纽带”,让老社区里“小修小补”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便民”二字真正落到了居民心坎上。

  从半山1994“归来”的钥匙铺,到金渔湾社区“变身”的便民驿站,这两件看似微小的“文明小事”,却精准地捕捉到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它们用一个个充满温度的便民空间,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更具人情味。未来,相信这样的暖心举措会越来越多,以小见大,点亮城市文明新图景,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