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仁心守初心 岐黄续薪火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3版:健康上虞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刘金平

  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表彰“浙江省名中医”,上虞区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区中医脑病科学科带头人王燕,凭深厚中医造诣、丰富临床经验与高尚医德医风,荣膺“浙江省名中医”称号。

  从青涩学子到学科带头人,从基层医者到省级名中医,近30载中医临床路,王燕始终以“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为治学圭臬,以“慈心济世、治病救人”为职业信仰。她在岐黄之路上步履铿锵,以精湛医术驱散病痛阴霾,用温暖关怀抚慰患者心灵,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医人的使命与担当。

  缘起中医

  一颗初心,点亮岐黄征途

  王燕与中医的不解之缘,始于高中时一次难忘的诊疗经历。彼时,她腰部疼痛反复,辗转寻至一位老中医处。老中医施以局部穴位贴敷疗法,短短数次,困扰许久的疼痛便显著缓解。

  这次“立竿见影”的体验,让王燕首次真切触摸到中医的神奇——无需复杂仪器,凭传统疗法便能解病痛之苦。一颗向往中医的种子自此在她心中生根,也让她暗下决心:未来要投身中医领域,以这门古老医术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高考后填报志愿,王燕毫不犹豫将所有志愿锁定中医药类院校,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式踏上系统研习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艺的专业之路。大学期间,她如饥似渴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反复打磨针灸、方药等实操技能,为日后临床工作筑牢根基。

  1998年,王燕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至上虞区中医医院(前身为上虞中医院)。初入临床,她先后在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轮岗历练。面对临床复杂病症,她深知自身专业能力尚有不足。为突破瓶颈,2012年,她主动申请赴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开启“西医取经、中医反思”的成长之旅。

  在华山医院的半年里,王燕接触大量疑难病例,见证了西医在急重症诊疗中的优势,却也敏锐发现:即便依托先进西医技术,部分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仍存局限。“若能中西医优势互补,是否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疗效?”这一思考,让她更坚定深耕中医、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的决心。

  恰逢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选拔启动,王燕第一时间报名,凭扎实理论功底与临床积累成功入选,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常青教授。此后,无论常教授出诊何处,她都利用休息时间全程跟随,认真记录每例病例的诊疗思路、方药配伍,悉心揣摩“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临床智慧。

  “原来中医诊疗可破固有框架,面对复杂病症竟有这般开阔思路!”常青教授接诊疑难病例时的果断精准,让王燕深受震撼,对中医的认知也迈上新台阶。跟师期间,她还顺利通过在职研究生考试,在跟师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挤出时间攻克课程学习,于“实践+理论”的双重打磨中精进专业。

  笃学精进

  寻访名师,深耕中医沃土

  “中医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唯有不断向名家学习,方能真正读懂经典、用好经典。”这是王燕始终秉持的学习理念。跟诊常青教授3年后,她未停下求学脚步,又先后师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建伟;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和冯世纶名医传承工作站首席指导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刘力红等中医泰斗,在寻访名师中汲取中医精髓。

  为跟随连建伟教授学习,王燕曾有过“每周跨城求学”的经历。那段日子,她每周五清晨5点多便起身,搭乘最早的大巴前往杭州,中途多次转车,两小时路程结束后,一到便投入跟诊、抄方。下午诊疗结束,又马不停蹄返程,这样的行程周而复始,坚持3个月从未间断。“连教授不仅医术精湛,更教会我对待患者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怀。”这段求学经历,让她在医术与医德上均获深刻启发。

  2018年,中医界极具影响力的三和书院面向全国招生,选拔标准严苛。王燕历经3次笔试、1次面试,凭扎实中医基础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入围医道传承项目第二届同有班,师从敬仰多年的中医名家刘力红教授。

  在三和书院学习期间,王燕需兼顾日常门诊与高强度课程。每月两天课程,她提前安排好工作,全身心参与;双休日几乎都用来钻研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刘力红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授课,让她得以涵泳中国文化的精神,体味中医的道统,从更根本的层面参究中医,培育担当的人格和士子精神。

  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王燕再经选拔进入第二阶段(三和班,全国仅70余名学员),系统研习针灸、推拿、方药、中药学等临床实用技能。书院还邀各路中医名家授课,涵盖黄帝内针、圣洁手法、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等多个流派与特色疗法。“每位老师的讲解都有独特视角,每种疗法都蕴含深厚中医智慧,这段学习真正让我开阔了眼界。”王燕回忆道。

  那时,王燕的生活被“工作+学习”填满,忙碌成为常态。门诊本就紧张,她常加班完成接诊,确保患者及时就医。为省时间,她选择晚上乘飞机赴课,结束后连夜返程,偶尔半夜到家,仅休息两三小时,第二天又全天坐诊。即便如此,她从未想过放弃:“能向这么多名家学习,是难得的机会,再辛苦也值得。”

  此后,王燕又成功入选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开启为期5年的线下及线上培训。该项目设5场重要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竞争压力与学习强度极大。“那段时间,除上班接诊,我所有时间都用来写论文、读专业书、整理临床案例、准备考核,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正是这份坚持与付出,让她在中医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常青老师帮我建立了对中医的坚定信念,让治疗思路更开阔;连建伟老师教会我医者的慈悲与责任;刘力红老师引导我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融合,树立‘身心同治’理念。”谈及求学收获,王燕感慨:“越学习,越觉中医博大精深,也越想把所学用在临床,为患者多做点事。”

  仁心行医

  “大医”为灯,照亮患者医路

  大道至简,医路漫漫。多年来,王燕深耕中医临床一线,始终致力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风格。她以业界名师大家所秉持的“大医”精神为指引,在诊疗领域精研不辍,尤擅“心身同调”,针对情志失调、焦虑、抑郁等心理相关病症,摸索出一套兼具中医特色与临床实效的治疗体系;在妇科疾病诊疗上,凭借扎实功底与细致辨证,积累丰富经验,帮助无数患者摆脱病痛。如今,越来越多患者循口碑而来,年门诊服务逾万人次。

  辨证施治:为“慢性虚劳”患者寻回活力——

  一天早上,一位年近50的男性患者走进诊室,刚坐下便叹气:“王医生,这几年我总觉得浑身没劲,晚上也睡不踏实,去医院做了全套检查,都说没大毛病……可这难受劲,天天都在。”

  王燕耐心倾听,细致询问生活习惯、病史细节,渐渐理清脉络:患者从事文职,日常节奏紧张,三餐不规律,常熬夜;晨起心悸心慌,白天精神萎靡,稍走几步便气喘,手脚常年冰凉。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肺气虚,兼肾阳不足”,属临床常见慢性虚劳类型。

  “慢性虚劳不是一天熬出来的,恢复也得慢慢来,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少一样都不行。”王燕一边为患者释病,一边开方:中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补益肺脾,搭配右归饮温补肾阳,还专门拟“生活处方”,从规律作息、饮食调养到适量运动、心理调适,每条都细致具体。“只有内外同调,把身体和心里的‘亏空’都补上,才能真正摆脱这个‘慢性病友’。”

  一个月后,患者复诊,已然判若两人:面色添了红润,眼神有了神采,说话语气也轻快许多。“王医生,我现在做事有劲了,晚上能踏实睡一整晚,心里的烦躁也少了好多。”

  细节关怀:为痛经患者破解“顽疾”——

  王燕的诊室里,常有妇科疾病患者前来。一天中午,一位年轻女士加号就诊,声音带着哭腔:“王医生,我以前听人说生完孩子痛经会好,可我这痛经不仅没缓解,反而越来越重……朋友说您治好过她的病,您帮帮我吧。”

  经详细沟通,王燕了解到,这位女士平时嗜食生冷水果,夏天离不开冷饮、空调,冬天穿得单薄,还习惯熬夜。“生冷食物易伤脾胃阳气,寒气积体内,会加重气血瘀滞;熬夜则耗伤气血,阳气失养,这些习惯都是痛经加重的关键。”她逐条为患者析因,让她清楚自身问题所在。

  根据患者体质,王燕开出处方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调理。同时反复叮嘱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生冷摄入、注意保暖、避免熬夜……一段时间后患者复诊,脸上终于露出笑容:“王医生,我的痛经真的减轻好多,再也不用每次靠止痛药熬过去了。”

  身心同治:7年陪伴温暖肺癌术后老人——

  “行医不光要医病,更要医心。心态顺了,病就好了一半。”王燕与蒋大妈7年多的相处,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

  7年前,72岁的蒋大妈肺癌术后,开始找王燕中医调理。诊室里弥漫的药香,成了蒋大妈生活中安稳的底色。王燕始终牵挂老人,药方会依季节变化、老人体质细微调整:术后初期侧重固本培元,助身体恢复;后期转向调理气血,加温润药材增免疫力。每味药的增减,都藏着对患者的细致与牵挂。

  直到一年冬天,蒋大妈复诊时没了往日笑意,声音发颤地说:“王医生,我家老头子……走了。”此后,蒋大妈的复诊多了项“特殊内容”——找王燕倾诉。每当这时,王燕静静倾听、耐心疏导,给予她温暖与力量。

  跨越医患的情谊,让诊室多了几分暖意。

  常有患者说,见了王医生就忍不住红了眼。或许是她眼中的真诚,让患者找到卸下防备的出口;或许是她耐心的倾听,让积压心底的痛苦、委屈有了安放之处。而王燕始终记得,自穿上白大褂起,她要守护的,从来不止患者的身体,还有那颗在病痛中煎熬的心。

  传承创新

  薪火相传,守护中医未来

  作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带教老师,王燕始终将中医传承视作核心使命。她深知,中医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接力,唯有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中医、学好中医,这门古老医术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

  王燕定期组织经典读书分享活动,围绕《伤寒论》《思考中医》等典籍,结合自身临床案例,向工作室成员分享研读心得与诊疗经验。她要求学员,既要深耕经典、多参与临床,研读经典时还须厘清“三义”——字义、句义与总义,确保对中医理论理解精准透彻。临床诊断不能只看单一症状,要建立整体思维,融患者症状、体征、脉象等信息为一体,方能抓住病理本质。“这种整体化、动态化、关联化的辨证思维,既能帮我们在复杂病症中找突破口,还能为认知世界提供新视角。”

  “经典是中医的根,根扎深了,才能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在她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形成“勤读经典、善思临床”的学习氛围,在中医传承路上沐风前行,步履不辍。

  多年来,王燕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累计收徒10余人,还承担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实习生临床带教任务,将所学、所悟及临床经典案例,毫无保留分享给后辈。每当学员在临床中遇困惑,她总是耐心指导,从脉象辨识到方药配伍,从理论落地到实操技巧,点点滴滴,倾囊相授。

  “中医传承从不是空话,它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根脉,是需一代代接力守护的薪火。”王燕就像虔诚的守灯人,以自身中医智慧与临床经验为“火种”,悉心照亮年轻医者的成长路。“惟愿这份承载千年智慧的中医文化,在我们手手相传中生生不息,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福祉。”

  除俯身带教,王燕从未离开临床一线。晨光未亮的清晨,暮色深沉的黄昏,她用脚步丈量医者责任,将坚守写进朴素日常。她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一般提前到岗。为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中餐总是自带便当。遇患者请求加号,她总不忍心拒绝,直到最后一位患者卸下忧虑,才收拾东西,拖着疲惫离去。

  她的生活轨迹几乎与中医事业重合:工作之余,或潜心钻研专业典籍,或在厨房捣鼓养生膳食,或去山间开展中草药采集实践。即便休息时,思绪也常萦绕临床——“患者病情是否需调方?此类病症是否有更优治疗方案?”

  “我很少有时间顾及家庭,幸好爱人特别支持,家里琐事都由他承担。”王燕语气里有丝柔软的愧疚,却也透着对中医事业深入骨髓的执着。

  为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中医服务,王燕利用周末赴上浦、曹娥等地基层卫生院坐诊,还积极参与各类义诊,深入社区与乡村,提供免费中医诊疗与健康咨询,凭专业技能为百姓缓解病痛。

  让她倍感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可并信赖中医。“我的患者里有不少年轻人,甚至可称‘年轻粉丝’,且数量在稳步增长。”见中医文化逐渐被年轻一代接受,她真切感受到中医传承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深耕中医事业的决心。

  以“大医”为灯,照亮毕生行医路,这是王燕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追寻。她说:“朝暮之间,若能拾得几分成长微光,便是生命予时光最温柔的注脚。纵是进步如星子微弱,只要每一步都向‘大医’理想靠近分毫,便不辜负这身白衣,亦不负患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