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超国标”品质打开架桥装备国际市场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朱克斐 通讯员 韩莹

  在浙江中建路桥设备有限公司的设计体系里,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图纸上标注100T的起重设备,实际交付时必须“允许比国家标准超出1.25倍”。“多出来的承载量,是我们给客户的安全冗余,也是‘中国智造’的底气。”说这话的,是来自东关街道的浙江中建路桥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巨苍。作为“创二代”,他没有躺在父辈的基业上享受红利,而是从电工、焊工的基层岗位起步,用“超国标”的严苛标准打磨产品,以智能化转型激活企业活力,最终让中国架桥设备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搭建起一座又一座“中国智造”的桥梁。

  在焊花与电路间读懂“制造底色”

  23岁的童巨苍初入中建路桥时,并未循着“少东家”的捷径前行。父亲老童总给他上的第一堂创业课,是“从车间最脏最累的活做起”。于是,这个看似文气的年轻人,先钻进电工车间,跟着老师傅学习接线、调试电路,指尖在密密麻麻的电线中穿梭,摸清设备的“神经脉络”;两个月后,他又换上厚重的焊工服,手握焊枪、面罩遮脸,在刺眼的焊花与高温中练习焊接,感受钢铁在烈焰下的“塑形密码”。

  “焊工是给设备‘搭骨架’,电工是让部件‘长神经’,少了哪一步都不行。”童巨苍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焊完一条焊缝时,父亲用锤子敲了敲,只说了一句“还得练”。这句朴素的评价,让他明白制造业的“实”,容不得半点虚功。

  从电工车间到焊工工位,再到技术部门画图纸、算参数,童巨苍用3年时间走遍了企业所有核心岗位。直到成为父亲的总经理助理,跟着跑项目、谈合作时,他才真正理解这份“基层履历”的价值:“跟客户聊设备结构,我能说出结构的受力原理;谈交付周期,我清楚车间每道工序的耗时……这种‘懂行’的底气,不是靠‘二代’身份能换来的。”

  用“内外兼修”重塑企业竞争力

  32岁那年,童巨苍接过总经理的担子,彼时的中建路桥虽已在国内架桥设备领域站稳脚跟,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危机:国内市场“内卷”加剧,低价竞争、付款周期拉长,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为继。“不能再用老办法走新路,得给企业立个‘新规矩’。”他的破局思路,从两场“硬仗”开始。

  第一场是“智能化革命”。童巨苍力排众议,引入钉钉办公系统与ERP管理系统,把生产、销售、售后等全流程搬到线上。起初,老员工们颇有微词:“我们干了几十年的老办法,咋突然要学电脑?”童巨苍没有强硬推行,而是亲自带着团队做演示,渐渐地,智能化工具成了员工的“好帮手”,生产效率提升30%,订单响应速度比同行快了近一倍。

  第二场是“荣誉攻坚战”。老童总更看重“接订单、做产品”,但童巨苍发现,在招投标中,“国家首台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些荣誉,是比价格更有力的“加分项”。他亲自牵头,梳理企业技术成果,对接政策资源,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最让他自豪的是,这些荣誉不仅能让企业在招投标中多拿2~4分,更让技术团队有了“获得感”。“以前工程师做研发,成绩难量化,现在证书上有他们的名字,评职称、涨工资都有硬依据,团队的劲头更足了。”童巨苍说。

  让“中国智造”在海外“零故障”出圈

  “国内市场再大,也有天花板;要让中国架桥设备被世界看见,就得走出去。”童巨苍的海外布局,始于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上海外贸商想把设备卖到中东巴林,当时的中建路桥从未做过出口,不少人劝他“别冒险”,但他却看到了机遇。

  “要出海,先过‘标准关’。”童巨苍第一时间找来巴林的行业法规,发现当地虽无明确标准,但“符合中国国标即可”。可他并未就此止步,反而要求团队:“按国标生产,再额外做一次整机组装测试,哪怕多花点钱,也不能让设备带着问题出国。”

  这台“试水”的设备,成了中建路桥的“海外名片”。客户反馈:“中国设备不仅比欧洲货便宜,还更耐用。”此后,童巨苍组建外贸团队,从东南亚到南美洲,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到地球另一端南美洲工程,中建路桥的设备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次“突围”。在圭亚那项目中,了解到当地工业基础落后、唯一的起重设备仅是手拉葫芦后,童巨苍不仅送去高效作业的架桥机,还派技术人员驻场服务一年,确保设备“零故障”运行。

  如今,中建路桥的海外订单占比已达70%。在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项目中,其设备报价虽比国内同行企业高10%以上,却因良好口碑成了客户首选。“有客户说,买我们的二手设备,哪怕比同行贵20%~30%也愿意。这份信任,比任何订单都珍贵。”童巨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