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民 文 魏新宇 摄
2020年11月7日,在徐光宪院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汤浦镇舜岸村郑岸自然村举行徐光宪纪念馆开馆暨徐光宪院士塑像落成典礼,绍兴市委原领导和徐光宪幼女徐放共同为纪念馆揭幕。至此,历时三年余、紧张艰苦的筹建工作宣告结束,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终于“荣归”故里。
郑岸自然村坐落于东山脚下,徐氏祖先在清末先后建起格式基本相同的前台门和后台门,两个台门共占地7亩,故当地人都把它称作“东山七亩”。徐光宪一家和他的侄子徐维生的祖上一起居住的是前台门,不幸的是,在1942年被日伪军杨国标部纵火烧毁,只留下一排沿东山而建的附房。
徐光宪,据《徐氏宗谱》记载:“介彦四子,尔禄,名光宪,号渠成,行四,浙江第五中学附属小学初级毕业,生民国庚申九月二十七日(1920年11月7日)。”据徐维生介绍,四叔徐光宪就诞生于前台门。
“东山七亩”的保护工作颇费周折。因郑岸自然村是个小村落,以前只是附近百姓知道“东山七亩”出过知名人士,又兼前台门早已被焚毁,因而被淡忘。后台门已残破不堪,早年,村委会给里面的住户安排了宅基地,按规定属于该拆的老房子,但仍住着10多位老人。
2016年春,有识之士把写有“拆”字的照片发在多个平台,吁请保护名宅。2017年春,几位人士积极行动,爬上大石岙去祭拜徐光宪父亲徐宜况的坟墓,查找资料写文章。同年9月19日,《上虞日报》将《“科技泰斗”徐光宪与“东山七亩”》一文以专版形式刊出,引起读者广泛关注。2018年初,区文保局及文管所负责人专程赴舜岸村对其进行补充登记。在2019年3月的区人代会上,区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整修“东山七亩”立项,“东山七亩”的维修保护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汤浦镇镇、村两级干部当即成立专班,对居住在“东山七亩”的住户及其家属做动员搬离工作,政府出资对老屋进行回购。“东山七亩”的住户们大多深明大义,给予配合支持,及时搬离。后政府又出资对老屋进行修缮,于2019年11月完成整修,基本恢复历史原貌。
徐光宪纪念馆的落成,圆了不少爱乡人士的名宅保护梦,受到当地人民欢迎,瞻仰参观者络绎不绝。2021年正月初一清晨,一位妙龄少女手持鲜花,来到徐光宪纪念馆,在徐光宪院士塑像前深深地三鞠躬,并给塑像戴上红领巾。她叫杨梦洁,2009年她还在汤浦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时,适逢徐光宪院士回乡祭祖,专程去汤浦镇中心小学作励志讲座,杨梦洁有幸代表全校少先队员给徐院士戴过红领巾。当她听说徐光宪纪念馆揭幕了,便趁着春节放假赶来给徐院士再戴一次红领巾。
纪念馆落成后,舜岸村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汤浦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已把纪念馆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缅怀国士事迹。绍兴市文联组织“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活动走进徐光宪故里,徐光宪幼女徐放时常回“东山七亩”省亲。有一次,她带来了几个美国朋友,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和徐放的不时补充,让美国朋友们听得出神,满脸崇敬。
2021年,政府斥资建起“霞光楼”和附属配套设施,方便游客的游览观光。“霞光楼”取自徐光宪和夫人高小霞的名字,蕴含“东山七亩”霞光升起之意。如今,“霞光楼”已成为舜岸村党群服务中心,内设霞光书苑、清廉驿站等,成为市民和游客阅读、浏览的好去处。
徐光宪院士“荣归”故里,如东山上升起的一抹霞光,激励着汤浦莘莘学子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在立志报效祖国的征途上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