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麦果舌尖上的岁月回甘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4版:白马湖       上一篇    下一篇

  史济荣

  提及江南的舌尖风物,记忆总会为艾饺的清香、粽子的粘糯、大糕的甜软或糰糰的滑腻所萦绕。在上虞,还有一种更为质朴无华却深入肌理的味道——麦果。它曾是田间地头的能量源泉,是四时八节的情感纽带,如今虽渐行渐远,却仍刻印在一代人的味蕾记忆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浙东的水乡沃土滋养出了极富地域特色的生存智慧。麦果,便是这智慧的结晶。它本是农忙时节,农人带入田埂的点心,用以应对插秧割稻的巨大消耗。其魅力源于三大特质:一则制作简朴,无需繁复工艺,只将糯米粉或面粉清水揉团,信手掐下一截,掌心搓圆再轻轻压扁,贴于锅上,烤得一面焦黄酥脆,一面软糯嫩滑,便可果腹。寻常麦果无馅,已是美味;若裹入一勺豆沙或一撮咸菜,便是难得的奢华。二则扎实耐饥,几个下肚,便能迅速化为气力,支撑着农人从清晨忙碌到日暮。三则随身便携,或揣进衣兜,或用一方粗布手巾包裹,甚至直接盛于乌毡帽中,无论上山下田、摇船划桨,皆可随时取用,是劳动人民最实在的伙伴。

  麦果呈扁圆形,其名出自绍兴、宁波一带的土语,其实就是普通话中的“饼”。乡人亦说饼,但多指买来的咸烧饼、金花饼之类;自家灶头亲手制作的却称作“麦果”,凸显出家的温度。

  过去的乡村里,麦果是穿梭于四季轮回的精灵。清明至,艾草飘香,便有了掺入艾青、色如碧玉的“清明麦果”。立夏时节,吃上一个“立夏麦果”,仿佛便拥有了应对炎夏的力量。冬至大如年,“冬至麦果”不仅是祭祖的供品,更是全家分食的团圆象征,寓意阳气新生,岁月圆满。乃至腊月廿三祭灶神,糯米麦果与糰糰一样,都是甜住灶王爷嘴的贡品。

  人生礼仪中,麦果是情感的见证与寄托。婴孩满月,要向邻里分送“剃头麦果”,分享新生的喜悦。男方向女方下聘的礼担中,总少不了一对覆着大红喜字的麦果,寓意成双成对,生活甜蜜。新娘子离家前,必吃一碗“上轿麦果”,以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房之内,麦果亦作为喜果,任亲友取食,圆满喜庆。乃至新屋上梁,乡邻共抢“上梁麦果”,抢得的是福气,象征的是辟邪镇宅,沾惹的是同一份喜气。

  因此,从前的主妇几乎都有一手做麦果的好手艺。麦果的品相、口感、软硬,是衡量一位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无声尺度。为随时应对节令与礼仪,她们总需得空便磨好米粉,妥帖储藏。讲究的人家,还有专属的果模,压上花纹福字,让平凡的麦果也开出艺术的花。

  最地道的麦果,原料自是糯米。糯米粉拌入蒸熟的南瓜,便是清甜柔软的“南瓜麦果”;若不得已掺入砻糠,便成了粗粝难咽的“糠头麦果”。追根溯源,麦果之名,或许正来自于其最初的原材——荞麦。

  时代奔流,饮食习惯日渐精制化,昔日略显粗粝的麦果,一度淡出了现代生活的餐桌。所幸,文化的韧性总在悄然生长。如今,在丰惠、梁湖等乡镇街道,传统的麦果作坊正重焕生机。“剃头麦果”“祝寿麦果”等承载着美好祝愿的产品,通过网络、快递走向四方。人们正努力拾起这份古老的味觉记忆,并为之注入新时代活力,让这份独特的乡土之味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