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毛可雯 通讯员 周艳赛) “周末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理发、修家电,这多亏了流动党员志愿者。”9月15日,曹娥街道大三角社区的居民李阿姨与邻居散步拉家常,她的称赞道出了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带来的新变化。今年来,曹娥街道在深化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基层治理中,精准激活流动党员“一池春水”,让“流动的红色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固定生力军”。
破解管理难题,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针对流动党员分布散、联系难、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痛点,曹娥街道打出“摸排+建档+联络”组合拳。社区网格员通过上门走访、线上问卷统计等方式,对辖区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排,详细记录其职业特长、服务意愿等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同时,社区为每名流动党员配备“联络专员”,定期沟通思想、传达政策,及时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实现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切实感受到组织温暖。
搭建实践平台,让流动党员“有为可展”。依托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合署办公的三方协同机制,曹娥街道为流动党员量身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在“虞城红领物业”小程序推广工作中,流动党员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与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组成推广小组,分早中晚三个时段,通过设摊讲解、上门指导等方式,帮助居民完成小程序绑定,大幅提升推广效率;在兴业社区,具备书画、音乐特长的流动党员加入“邵大姐帮帮团”公益社团,开设“家门口课堂”,教居民练书法、学合唱,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在“娥江红”“圆来邮你”等党建联建项目中,从事法律、工程等行业的流动党员化身“青春智囊团”,为小区公共设施改造、矛盾纠纷调解出谋划策,推动解决了一批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释放治理效能,让流动党员“有绩可显”。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流动党员的“归队”为曹娥大地增添了一抹靓丽风景线。据统计,截至目前,百余名流动党员活跃在基层治理各领域。他们或参与小区公共收益监督,推动资金管理透明化;或加入矛盾调解队伍,成功化解邻里纠纷80余起;或投身便民服务,累计提供理发、缝补、血压测量等服务超500人次。他们的积极参与不仅拉近了党群距离,更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准度和居民的幸福感。
曹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让更多流动党员在三方协同治理中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共同绘就“党群连心、邻里共生”的社区治理美好画卷,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贡献更多曹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