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薪
“民以食为天”,对老年人而言,一顿营养丰富、价格实惠的饭菜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需求。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不仅关乎其生活质量,更彰显城市温度与担当。近年来,我区将孝德文化具象化,全力打造“舌尖上的养老”金名片,持续完善“晚晴餐厅”服务,自创建以来深受老年朋友欢迎。
“晚晴餐厅”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选址充分考量老年人生活便利性,多位于社区内部或周边,老年人步行几分钟即可抵达,真正实现“家门口的食堂”。近日,记者来到城北后郭“晚晴餐厅”,上午11时许,该餐厅已热闹起来,老年食客熟门熟路地到前台刷卡后排队候餐。当日菜品丰富,烧汁鱼、干菜烧肉、排骨炖玉米、糟香鸡块、香酥带鱼、腐皮卷等主菜,搭配土豆、冬瓜、豆芽菜等素菜,均是老人们喜爱的口味。餐盘补给及时,打菜阿姨与后厨师傅忙碌不停,用餐大厅座无虚席,每桌老人谈笑风生,氛围热闹温馨。
“这里的饭菜好、环境好,夏天有空调,还能和老朋友们一起聊天,每天来这儿吃饭都特别开心!”71岁的陈火扬是这家餐厅的常客,提起“晚晴餐厅”,他赞不绝口。在就餐的人群中,一位服务生格外引人注目,许多老人都会像对待熟人一样跟他打招呼。老人们笑着向记者介绍,来这里吃饭的老人中,年纪最小的也有61岁,而这位服务生张海明师傅已经75岁了。家住城北的张海明师傅,自从得知社区开了专门的老年人食堂后,便主动申请前来义务帮忙,每天都准时到岗。他表示,自己做这份工作不图一分酬劳,一来是为了充实自己,二来也能为老年朋友服务。
该餐厅自开业以来,备受居民好评,成了社区内的热门场所。餐厅内部明亮宽敞,厨房干净整洁,空调、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老年人提供了舒适的就餐环境。考虑到老年人用餐时间较早,餐厅特意将午餐和晚餐的开放时间分别提前至10:00和16:00;为了保证老年人的饮食健康,厨师每天都会精心搭配食材,做到荤素均衡,并且尽量遵循少油少盐的烹饪原则。此外,餐厅门口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进出,每一个细节都尽显贴心。在收费方面,餐厅实行政府补贴与低价收费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后郭及周边社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只需凭市民卡、长者码或者通过脸部识别,支付6元就能享用到餐标为13元的自选套餐,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
除了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晚晴餐厅”还积极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理念。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饭菜,还能结交新朋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作为我区为老助餐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晚晴餐厅”已构建起“晚晴餐厅+晚晴助餐点+送餐车”的运行模式,通过分级分类补助惠及更多老年人。目前全区已运营36家“晚晴餐厅”,按计划,今年年底前将累计投用40家以上、“助餐点”150家以上,实现村社服务全覆盖,年度助餐量达250万人次,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可口、实惠的饭菜,感受满满的幸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