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蒋立明 实习生 董杭蓥) 16岁的陈同学在长时间写作业时频繁出现眼疲劳,家长起初认为佩戴眼镜或滴眼药水即可缓解,未予重视。直至带其前往上虞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经医生问诊与专业检查,最终确诊为“调节不足”。“原以为只是普通近视,没想到是眼功能出了问题,幸好及时检查才得以针对性治疗。”陈同学感慨道。
上虞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刘菊芬解释,眼睛调节功能类似相机“自动对焦”,可随视物距离调整屈光状态;眼球运动功能则直接影响阅读流畅度、运动表现与注意力。即便视力表检测达1.0,若这两项功能异常,仍可能出现视疲劳、视物模糊、运动协调性差等问题。以陈同学为例,长期近距离用眼使眼部晶状体持续紧绷,逐渐丧失正常调焦能力,最终引发视物不清。
数字化时代下,人们用眼需求激增—— 无论是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办公学习,还是沉迷电子娱乐,眼睛承受的压力空前,视功能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视功能训练作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正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为改善眼功能提供新路径。
从临床应用看,视功能训练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一是斜弱视患者,通过系统训练可提升裸眼视力与整体视功能,促进双眼视觉系统正常发育,轻度斜视患者能维持眼位稳定、延缓病情,斜视术后患者可巩固手术效果、降低复发风险;二是有视疲劳症状的青少年,训练可针对性改善调节、集合及眼球运动功能,缓解疲劳并预防或延缓近视发展;三是有视功能改善需求的成人。
刘菊芬医生介绍,视功能训练遵循“评估—方案制定—分阶段训练—复查调整”的科学流程:第一步为专业评估,医生通过涵盖调节、集合、眼球运动功能等指标的全面检查,精准定位眼功能问题;第二步为个性化方案制定,依据评估结果为患者量身设计训练计划;第三步为分阶段训练,采用“诊所专业训练+家庭巩固训练”模式——诊所阶段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专用设备训练,家庭阶段则通过串珠板、训练卡片等完成“作业”。普通患者每周需在诊所训练2—3次,病情较重者增至4—5次,且需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效果调整方案,确保针对性与有效性。
该院眼科医生田潇铠进一步介绍,目前医院训练工具体系完善,针对不同眼功能问题设有专项方案:调节功能训练用反转拍、字母表操提升聚焦能力;集合功能训练改善双眼协调注视;眼球运动训练含扫视、追随、注视稳定性训练,提高运动准确性与速度;手眼协调训练通过穿珠子、拼图增强眼手配合;融合功能训练借助特殊仪器或专业软件,改善双眼同时视物能力。此外,为提升青少年训练积极性,医院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推出迷宫闯关、视觉追踪等趣味线上训练游戏,让青少年在轻松氛围中完成训练。
作为改善视功能问题的重要手段,视功能训练如同开启“清晰视界”的钥匙,为众多受困扰人群带来康复希望。其具有自然、安全、有效且趣味性强的特点,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可帮助患者打造健康眼部“生理体魄”,重新拥抱清晰舒适的视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