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成波 通讯员 金国炳)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震元生物上虞产业化基地,只见一栋栋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布,管廊架如钢铁巨龙般横越在厂区上空,各种管道精准连接着巨大的罐体和反应釜,技术人员正通过总控室的DCS系统实时监控各项生产指标,一派充满活力与干劲的生产场景。
“今年8月底,基地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全国首个千吨级组氨酸生物合成产业化装置已实现连续生产运行,产品质量优质稳定。”浙江震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合成生物领域的核心项目,震元生物上虞产业化基地依托国内顶尖科研资源,运用先进合成生物与发酵工程技术,自主研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千吨级组氨酸生物合成产业化装置,标志着企业在培育合成生物新质生产力上迈出关键一步。
合成生物学是“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核心,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浙江震元在合成生物领域布局已久,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等高端科研院所在生物定向合成等领域积极开展战略合作。2022年,浙江震元为发挥在生物定向合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业化生产经验,加快推进在大健康领域新产品的生产布局,成立子公司浙江震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该公司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投资建设震元生物上虞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超6亿元。
该项目聚焦高端氨基酸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前沿的合成生物技术,以植物来源的葡萄糖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水相提取纯化技术等工艺制备低成本高质量的L-组氨酸、L-酪氨酸及左旋多巴等目标产品。同时,开发左旋多巴绿色新工艺等,以绿色工艺替代传统高污染、高能耗工艺。目前,L-茶氨酸项目正在推进新食品原料申请,项目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2项,获授权12项,科技成果登记4项。
在基地投产仪式上,震元生物还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科研团队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共赢。“公司深度合作国内顶尖科研院校,构建‘需求驱动、利益共享’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目前已储备十余个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震元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首期规划年产盐酸组氨酸2400吨、左旋多巴1000吨、酪氨酸1000吨等系列产品,有望为浙江震元开辟全新业务增长点、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19家“绍兴市化工产业跨域集聚提升项目”之一,浙江震元积极落实市委“六干争先、六战攻坚”要求,以赶考的心态、战斗的状态、奋进的姿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成为集聚提升项目中第2个建成投用项目。该项目还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示范性重大产业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批47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浙江仅3个,绍兴唯一),以及浙江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创造”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