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楼丽君 通讯员 阮佳波 俞怡
人的需求丰富多元,层层递进,文化需求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前瞻性提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文化惠民、以文化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我区文广旅游局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想唱就唱,变“听歌鼓掌”为“C位出道”
秋风送爽,万籁自由,曹娥江畔的文化氛围同样生机竞发。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初秋晚上,《夜来香》的歌声悠扬地散落在“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区文化馆党员干部徐梅莎一曲唱罢,《我只在乎你》《失恋阵线联盟》等怀旧金曲又逐一登场,引得现场游客热情合唱。更有甚者,换上年代感十足的怀旧“行头”,在音符中穿越,在放歌中抒情。话筒频频在游客间接龙传递,热闹的场面几度将“开心麻花”剧场所在的小弄堂围得水泄不通。
这是一场由区文化馆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式时光音乐会,利用“曹娥里·十三弄”和“开心麻花”剧场环境,从外到里依次打造“老上海”“校园风”“旧乡情”三个场景,对应选取《千千阙歌》《再回首》《同桌的你》等横跨“70”“80”“90”三个年代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刻进DNA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悉心布设的舞台环境、情景交融的高品质演绎,以及“想唱就唱”的友好氛围,给现场观众来了一波“回忆杀”,让抑制不住激动的歌迷纷纷“原地出道”。
“举办时光音乐会,不仅是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是作为文化特派员把‘文’送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最好体现。”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文化特派员马滨表示,将因地制宜、因需而为,摸索更多新玩法,让群众文化更有味。
今年以来,区文化馆接连举办“我们的村晚”暨“娥江颂”群众文化月展演、迎新音乐会、文艺赋美惠民演出、广场舞比赛等近百场活动,秉承“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理念,开展主题展览、下乡演出、文化走亲、主题讲座、公益培训等,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让惠民润心的文化触手可及。
在做好常规品牌活动的同时,区文化馆还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围绕“群文、非遗、培训、视觉”四大主课题,推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互动式文艺赋美、“非遗故事我来演”沉浸式非遗体验、“祖孙隔辈来上学”携手式公益课堂、“拍写画剪家乡美”融合式创作比赛等创新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真正富起来,美起来!
手不释卷,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又报上名了!”市民顾妤亦喜不自胜。每周,她都会关注上虞图书馆的公众号,看到感兴趣的阅读活动,都会“抢”个名额。这次,她获得了参与“爱宝贝 爱阅读”活动名额。正赶上周六,便带上女儿一起参与。
走进区图书馆,10余对如顾女士这样的亲子家庭齐聚一堂。6岁的沈珂和外婆郭爱武欣喜地打开书本,在工作人员引领下,进行角色扮演的故事阅读、编写阅读计划和清单,种种趣味阅读让祖孙俩手不释卷、津津有味。
不止在区图书馆“大本营”,百官街道天香楼书院探索“酸与碱”的奇妙世界活动、曹娥街道天香书房“节气”绘本故事会、小越街道元璐书房“霓亮TALKER 开放麦宣讲”、崧厦街道枕海书房智慧父母研修班、章镇镇博通书院青少年手抄报才艺秀……一场场精心巧思的活动,让群众“转角遇书香”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风景。
在全力推进“悦读·越青春”阅读之城建设中,区文广旅游局精心构筑“全域覆盖、便捷高效”的阅读网络,24座城市书房、50余家天香书吧,将阅读服务嵌入市民的工作、生活圈。刚刚落幕的“快乐一夏”系列活动,两个月内286场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上演全民阅读盛宴。
如何让静态的阅读空间“活”起来,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区图书馆探索着自己的答案。“书房研学游”项目,以“阅读即生活”为核心理念,巧妙地将上虞深厚的“4+X”地域文脉与新型阅读空间相结合。一本《青春上虞行 书香Walk游》手册,成为市民探索城市的文化指南;一支专业的书房服务团队,带领学生在“红漫竹乡 笔绘峥嵘”红色陈溪之旅中感受革命情怀,在“光影童年 寻迹大师”谢晋电影研学中体味艺术人生……让青少年在行走与阅读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文化,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
“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借书还书的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启迪智慧、温暖人心的城市公共文化客厅。”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宋星亮说,让文化惠民之花在曹娥江畔次第绽放,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上虞样本”。
意犹未尽,从“到此一游”到“深度停留”
“我的手艺就是在上虞博物馆学的!”说起刚刚入门的青瓷拉坯技巧,三年级学生王潇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学习期间,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指导青少年制作青瓷的全过程。
虽然瓷土拉不圆,泥水溅一身是常有的事,但“业余老师”教的专业细致,“毛脚徒弟”学得认真用心,双双都收获别样乐趣。青瓷制作外,还有工艺大师手把手传授剪纸技艺等。一场场“体验至上”的沉浸式实践,既满足多样化研学需求,助力青少年感受非遗魅力,又提升其文化素养与动手能力。
“近年来,我们逐年打破博物馆只能‘到此一游’的刻板印象。”上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吴春云介绍,我们针对青少年群体,变以往的“走马观花”为如今的“深度停留”,推出探索集章系列活动、连续三届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让博物馆日渐成为老百姓的心之所向、情之所往。
在集章探索活动中,孩子们踊跃寻找散落在上虞博物馆各展厅的6枚印章,不仅增加了探索乐趣,还能深入了解展厅内容,解锁既有“趣”又有“识”新玩法。今年暑期,超千名青少年成功集齐所有印章。而“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更是将资深讲解员化身青少年讲述文物历史的“引路人”。
在博物馆“实境课堂”中,青少年系统学习上虞越窑青瓷历史知识,开展全方位专业讲解技能培训。培训结束,侯蒋宸等7位通过考核的“小小讲解员”获得由上虞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并受聘为第三批“虞博小小讲解志愿者”,将向更多人传递上虞越窑青瓷的文化魅力。
妙趣横生的同时,上虞博物馆也在展陈、研究、交流等传统“责任田”上深耕精作。推出公益讲解服务,由专业讲解员为游客免费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文物故事讲述,让千年历史在眼前鲜活重现;举办“虞见曾侯——曾国七百年”特展,用120余件文物系统还原曾国从“汉阳诸姬”到与楚文化融合的变迁历程;开设虞博大讲堂《浙江古代墓祭与墓祠营建发展》专题讲座,引导市民探寻文脉,感受传统礼俗的情感温度与历史底蕴……
接连不断的惠民举措,今年暑期引得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小小新上虞人”公益夏令营、春晖中学、百官小学等120余个研学团队走进上虞博物馆,还吸引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100名高校学子来到上虞博物馆展厅“寻宝打卡”。
据介绍,在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上虞博物馆还将推出一系列“奇妙夜”活动,持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上虞源远流长的文明种进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