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从“心”到“技” 由“点”至“面”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毛可雯

  在上虞,助残不再是单一的社会救助,而是一场多元参与、温情脉脉的社会共治实践。从汤浦镇残疾人之家的“工疗+农疗”康复模式,到崧厦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的“微心愿”精准对接;从“点亮一盏灯”“快乐爱心志愿服务社”等民间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的爱心坚守,到各个社区全力推进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爱心民众正携手构建一个从“心”到“技”、由“点”至“面”的专业化、多元化助残新生态。这里,每一份力量都被看见,每一种需求都被回应,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政企协力,打造“工疗+农疗”康复乐园

  9月8日,汤浦镇残疾人之家举办2025年第三季技能比赛“看谁剪得快又好”活动,参赛者们手持小剪刀,认真裁剪服装的绣花片。“这是我们为锻炼残疾人身体素质、提升技能水平所设立的比赛。”汤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汤浦,残疾人能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绽放生命光彩。镇党委政府和企业协力共建残疾人之家,推出“工疗+农疗”康复模式,点亮了残疾人的希望之光,让他们在温暖与关爱中勇敢追梦。

  什么是“工疗+农疗”?据介绍,“农疗”指的是由残疾人开垦种植时令蔬菜,加以浇水施肥之类的管理;“工疗”则是根据汤浦童装企业众多、童装后道及辅料加工操作简单的特点,由残疾人进行贴珠子、剪线头、翻口袋等工序。今年40多岁的吴师傅表示,因智力残疾,他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自从到了残疾人之家,每月除社保、医保外,他还能获得2000元左右的现金。

  而为使残疾人群体更好地适应劳动,汤浦镇残疾人之家有序策划了专业、多彩的文体活动。手绘比赛、互动游戏、应急演练、劳动技能培训等每日都会开展。劳动、康复、娱乐相辅相成,专业的设备、完善的服务帮助残疾人有效康复、适应社会。在这里,残疾人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彼此扶持、共同进步的大家庭成员。

  精准对接,残疾人“微心愿”被悉数点亮

  当崧厦街道严巷头村的朱爷爷收到期待已久的“微心愿”礼物时,脸上荡开了幸福的笑容,他开心地说:“这台轮椅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感谢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社工的关心和帮助,以后我出门就更方便了。”

  小小的“微心愿”,承载的是大大的关心与关怀。“想要理一个漂亮的发型”“我想学简单的居家康复动作”……翻开崧厦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的记录册,17条来自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微心愿”已被悉数点亮。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我们社工在拉家常、问需求、听建议的日常走访中了解到,部分残疾人不是很愿意去理发店剪头,因此,我们邀请了专业的理发师志愿者开展义剪活动。”该服务站负责人表示,免费贴心的理发服务有效传递了社会大家庭对特殊群体的尊重与关爱。此外,服务站联合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助残康复讲座”,康复师现场讲解日常护理技巧,教授实用的居家康复动作,让30余名残疾人和家属收获满满。

  一项项温暖的举措折射出的是崧厦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的民生情怀。据统计,今年来,该服务站已累计开展残疾人家庭定期关爱探访300余次,组织节日慰问活动2次,举办各类残疾人文娱活动10余次,惠及残疾人群体520余人次。多元的帮扶项目切实提升了崧厦街道辖区残疾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微光成炬,照亮残疾人前行路

  坚守16年,受益5万人,仅凭这两个数字,足以绘制出“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绚烂多彩的公益历程。

  提起“点亮一盏灯”,就不能不说到这个爱心团队的发起人董国光。16年前的一个冬天,痴迷乡土文学的他在虞南山区采风,偶然间遇见一位下肢残疾的孤寡老人,董国光为其昏暗的小屋接亮了一盏电灯,自此开启了“点亮一盏灯”的民间公益之路。

  这些年来,“点亮一盏灯”与残疾人群体结下了深厚情谊。服务社的志愿者不仅走遍了上虞及周边县市的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家庭修建卫生间、送去爱心物资,还帮他们销售农副产品增添收入。更值一提的是,在这个团队里,残疾人踊跃担任志愿者。竹笛艺术家黄建根就是其中一位“志愿常客”,每次团队的公益活动他都积极响应,他说自己是幸福的,希望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困难残疾家庭,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他还面向社会开设音乐公益课,传承竹笛艺术。作家史纪荣常常参与团队的公益活动,通过慈善推广、文化助残的形式,让残疾人群体了解各种相关政策、学习新知识,培养精神力量。

  “9月2日,我们收到了一对残疾母子的求助电话,第二天下午,我们对该家庭进行了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董国光表示,后续,团队将开展慰问帮扶活动,用爱心浇灌每一份期待与渴望,让残疾人群体的美好明天充满光明。

  这样的爱心善举在上虞并不少见。今年“六一”,“快乐爱心志愿服务社”的大小志愿者为特殊儿童送去了爱心红包和玩具。团队的小学生志愿者们还与这些“折翼天使”一起嬉戏玩耍,用热情与爱意驱散特殊儿童的阴霾。

  社区无障碍,生活更有爱

  近日,曹娥街道德济苑社区的骆师傅坐着轮椅悠哉“散步”,享受惬意时光,他笑着说:“现在方便多了,这都要感谢社区的贴心改造。”

  原来,德济路、锦华路与路旁的人行道存在高度差,虽只有几厘米,但为残疾人出行带去了诸多不便。去年,德济苑社区了解到骆师傅的烦难事,对这两条路进行了微改造。路旁延伸出的小斜坡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稳稳托住了骆师傅的轮椅,助力他安然前行。

  近年来,上虞将无障碍设施向群众身边延伸,全力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曹娥街道金桂苑社区就是其中一个生动写照。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该社区重点对恒祥苑小区及社区周边道路、商铺、药店、银行等场地进行无障碍改造。随着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安全扶手等设施的安装,社区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出门不便的问题得到了缓解。